Clean注:这里节选了网上两篇介绍西方医学界对轮回转世调查成果的文章,略有删改。如果轮回转世只是古人编造的谎言,很难解释古代的中国人竟然与现代的西方学者一起串通来制造这样的骗局,所以这些资料很令人深思。

【转载】西方医学界对轮回转世的研究

引言

轮回转世是东方信仰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中国有如此深入的文化底蕴,以至屡屡被文人写入诗词歌赋,和春风秋雨、暮鼓晨钟一起吟咏梦幻人生。与此同时,它还常常被老百姓挂在嘴上调侃以至变得有几分粗俗。但不管是俗是雅,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的中国人,对轮回转世都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至多作为一种心灵寄托。可是令人惊异的是,在科学昌明且文化中并无转世概念的北美,一些医学界人士对转世现象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不仅令人信服地指出转世的可能性,而且发掘了很多深层的知识。

这类研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伊安.施蒂文森(IAN STEVENSON)博士为代表的通过收集、验证具有前世记忆的儿童的案例来研究转世的可能性及有关现象。施蒂文森是弗吉尼亚大学(VIRGINIA Univ.)的一位讲席教授,他用了40年的时间收集了2600个2至7岁孩子的案例,这些孩子尽管很年幼,但他们知道远在千百里之外的村镇的具体情况和发生在十几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事情的细节。很多孩子甚至可以说出其它种族的语言。这些案例的很多细节都被施蒂文森教授的研究小组仔细地核实。其中的一些案例收集在他的著作《具有前世记忆的儿童:关于转生的问题》一书中。施蒂文森教授还收集了200个有关胎记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那些孩子说自己在前世死于被子弹或利器刺穿与胎记相应的部位。在17个这样的案例中,施蒂文森教授获得了相关的尸体解剖报告等医学记录,证实相关人员的死亡过程确如孩子叙述的那样。这些案例记录在施蒂文森教授的另外一本书《转世和生物学的交点》中。

另外一种类型的研究基于受试者在精神医生的指导下在催眠状态中进行的前世回溯。“催眠”一词其实并不是准确的翻译,因为在这个状态下,人并没有入睡,脑电波也和入睡时不同。而且,从脑电波来看,有的精神医生可以使受试者达到和传统的催眠不同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其实更类似于佛家或道家的打坐入定。在精神集中的状态下,受试者可以接触到自己更深层的意识,经历久远的过去,同时其现实的意识仍然在起作用,甚至可以对公元前发生的事情以公元计年。

(一)

在入定回溯的研究者中,最有名的可能是布雷恩.韦斯(BRAIN WEISS)博士,他的第一本著作《多次前世,多位大师》已发行了二百万册,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中译本名为《前世今生》也曾在台湾畅销。韦斯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比兹堡大学和迈阿密大学。在这之后的11年里,他任迈阿密西奈山医学中心的精神科主任。在80年代初就任西奈山精神科主任时,韦斯博士已经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作为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学者,他对一些超心理现象不屑一顾,对于前世和轮回的问题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可是这时,他遇到了一位叫凯瑟琳的病人。凯瑟琳年近30岁,患有多种恐惧症和忧郁症,在当时她的症状变得非常严重。韦斯医生对她进行了一年的传统心理治疗,可是她病情依旧。凯瑟琳非常恐惧窒息,拒绝服用任何药物。最后,凯瑟琳同意尝试一下催眠治疗。韦斯医生觉得凯瑟琳的心理疾病可能来源于被抑制的童年记忆,如果在入定状态下,病人回想起这些被压制的记忆并释放当时的负面情感,其心理疾病就会痊愈。凯瑟琳的确在入定状态中回忆起了童年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可是令韦斯惊讶的是她的症状并无好转。于是韦斯决定将凯瑟琳推回更早的童年记忆。在下一次治疗中,韦斯对入定中的凯瑟琳说:“回到你的症状产生的时间。”下面发生的事情是韦斯始料不及的:

“我看到一些白色的台阶通往一所建筑,一个有柱子的白色大型建筑物。前面空旷,没有门廊。我穿着一件长裙,一种用粗布做的袍子。我梳着辫子,长长的金色头发。”韦斯很不解,就问她那是哪一年,她当时叫什么名字。“阿朗达,18岁。我看到那座建筑物前面有一个市场。有篮子,把篮子扛在肩上。我们住在一个山谷里没有水。那年是公元前1863年,那里土地贫瘠、炙热、到处是沙子。有一口井,没有河。水从山上流入山谷。”

凯瑟琳回到了大约四千年前位于中东的一个古老时代,她有着和现在不同的面容、服饰、身体、头发和名字。她记得有关地形、服饰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直至她死于洪水,而她的孩子则被大水从她的怀中冲走。当她死后,她的神识飘到她身体的上面。在这一次治疗中,凯瑟琳还回忆起她的另外两个前世,一个是18世纪的西班牙妓女,一个是公元前的希腊妇女。

维斯的惊异可想而知。他知道凯瑟琳没有臆想症,也没有多重人格,没有吸过毒。他当时想,凯瑟琳也许是处在幻想或做梦的状态。可是非常奇怪的是,凯瑟琳的病症开始得到神奇的好转,而幻想或做梦不会达到这种效果。在以后的治疗中,凯瑟琳回忆出了十几个前世,重新经历了造成她今生的各种恐惧的久远的原因,这种高层次的理解使得她从恐惧中解脱出来。凯瑟琳在入定中,常常发现她今生所熟识的人出现在她的前世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韦斯博士曾经是她的老师,而她的已婚男友曾经在久远前的部落战争中杀死过她(当时她是个男孩子),他们今世的关系也不很和谐。

每次离开人世时,她的元神都飘离到身体的上方,被慈祥的光吸引回性灵世界,她还会遇到性灵导师,这些高级生命甚至可以通过凯瑟琳的口向韦斯传达一些精神信息。在这种状态下,凯瑟琳的精神觉悟远远超出她平时的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韦斯的怀疑也逐渐消退。尤其是在一次治疗中,凯瑟琳在入定中经历了一个古老年代的去世之后,飘离了自己的身体,并被引向她已经熟悉了的精神之光。她对韦斯说:

“你的父亲也在这里,还有你的儿子,是个很小的孩子。你的父亲说你应该知道他,他的名字是阿维荣(AVROM),你的女儿的名字就是随他起的。他死于心脏病。你的儿子的心脏也很重要,因为它是倒过来的,象鸡心。他因为爱你,为你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的灵魂是非常高级的,他的死还了他父母的债。他也想让你知道医学只能做那么多,它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维斯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凯瑟琳对他并不熟识,对他的家人也一无所知。维斯一生中最大的悲哀就是他的第一个儿子的夭折,这个孩子出生10天后被诊断有心脏疾病,心脏就如同是倒过来的,这种病的发病率是千万分之一。这个孩子出生23天后离开了人世。维斯的父亲死于心肌梗塞,他的犹太名字是阿维荣(AVROM)。维斯的女儿在维斯的父亲去世四个月后出生,被取名为艾米(AMY),纪念维斯的父亲。这些都是凯瑟琳无法知道的。

惊异的维斯问凯瑟琳:“谁在那里?谁告诉你这些事情的?”

“是那些师父,”她柔声道,“那些精神大师告诉我的。他们还告诉我,我已经在这个世上活了86次。”

治愈凯瑟琳后,维斯医生对心理治疗的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我们今生很多的恐惧和病痛都源于古老的过去,让病人进入其宿缘世界,重新经历当时的创痛,是一种直接的释放痛苦的方法。这件事情过去四年之后,维斯终于鼓起勇气,冒着学术地位的风险,写出了他的第一本关于轮回转世的书,告诉人们生命的不朽和意义。他后来用这种方法治疗了数百名病人,这些病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无神论),这些案例被记录在他的另一本书《追昔抚今》中。

比如一个叫艾兰(ELAINE)的病人是一位心理学家,她患有颈部、肩部和上背部的阵发性的剧痛,她还患有恐高症。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看到黑暗,我意识到我的眼睛被蒙上了。然后,我在外部看到我自己。我站在一个塔的顶部,是一个用石头建筑的作为堡垒的塔。我的双手被反绑在背后。我二十出头,我是一个在战争中被击败的一方的战士。然后我感到我后背的剧痛。我能觉得我牙关咬紧,我的胳膊僵直,我的拳头紧握。我被刺穿,我可以感到我从后背被刺穿,但是我拒不屈服,我没有叫出声。然后我感到自己坠落下去,我感到我被水淹没。

“我一直害怕高度和水淹。当我出定时,我仍然在抖动,以后的几天我非常痛苦。我都无法触摸我的面部的骨头,疼痛非常强烈。但是第二天的早晨当我醒来时,我想:“有一些变化,非常大的变化。”

这变化就是艾兰(ELAINE)的背部的疼痛和她对高度的恐惧消失了。在接下来的治疗中,艾兰生动地经历了中世纪法国的一世,她是一个贫穷的二十几岁的男子,无辜的他被误判死刑,并被当众施以绞刑。对这一世的回忆之后,她长期的颈部的疼痛消失了。

在另一个例子里,丹(DAN)是一位年近40的商业主管。他有一位叫玛莉.罗(MARY LOU)的女友。他们深爱对方,可是,玛莉.罗在饮酒之后常常与其他男性有些轻浮的举动,尽管她从未做出出格的事。可是这常常使丹怒不可遏,失去理智。在入定中,丹惊恐地观看了他与恋人的几个前世:

“我在用一个长长的匕首刺向她,她对我不忠,我一怒之下杀了她。”这件事发生在7至8世纪,那时他是一名回教战士。丹在另外两个前世中也杀了玛莉.罗。在另外几个前世中,他在很困苦的时刻抛弃了她。他们两人也曾扮演其他的角色,比如家人、朋友和仇敌,有时他们的性别和角色正好反过来。

在这之后,丹的愤怒被理解和爱所代替。中国人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确有道理。相聚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前的恶的一面,不然同样的事情会重复发生,就如同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要反复补考一样。而在这一世里,丹在考试中得到了一些提示,想必会考得好一点。

维斯还引述了罗伯特.贾门(ROBERT JARMON)医生的一个例子。这个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商业主管,很奇怪的是,每当月圆之夜,他就变得不可理喻的焦虑和害怕。在入定中,他说:“他们要抓到我们了。我们必须特别小心。今夜是月圆之夜。”这个病人回到了一个前世,在这一世中,他是二战时在欧洲战场上的美国士兵,被德国人俘虏。他的最后的记忆就是被德军从背后枪杀,当时他面对一条河,月光从河面上反射上来 –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位病人提供了他这个前世的名字,他还提供了他在30年代大学毕业的时间、地点和分校。他的妻子后来对此做了考据,发现确有这样一个人毕业于这所分校,只是时间差了一年。在这次前世回溯之后,这位病人“抬头见月伤心色”的反应消失了。

维斯在他的书中记录了很多这类案例。他的病人在入定中看到的命运的展开常常超乎他的想象力。维斯也曾回忆起自己的前世,在心如止水的时刻,久远的记忆偶尔象电影一样从他的眼前闪过。在一个前世中,他是一位有权势的祭司,从这个祭司的眼睛他知道那就是他,因为他能知道他的情感。他穿着一个五颜六色的长袍,站在一个很奇特的建筑外面,在观察环境时,一个词“ZIGGURAT”渐渐映入他的脑海,但他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位祭司年轻时是位理想主义者,可是随着权势日增,他逐渐沉浸在名利色欲之中。这位祭司在离开红尘俗世时发现他的权力、财富都带不走,他虚度一生,追悔莫及。

那天晚上,维斯又想起ZIGGURAT这个词,在百科全书中他查到了这个词,那是一种庙宇的名字,恰好是他见到的那种,这种庙宇属于巴比伦时代,巴比伦时代的空中花园就是一个例子。

在另外一次前世的闪现中,维斯是欧洲中世纪的一名囚犯。他因为宣扬前世轮回的思想,被锁在地牢里,在被连续几天的酷刑折磨后,离开了人世。很显然,维斯的今生在延续着他的前世。

维斯的第三本书《唯爱是真》详细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案例。有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在大约同一时间找到维斯进行治疗,维斯惊异地发现他们回忆出相同的前世,在其中一世中,那位男子是个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善于制作陶器,他被罗马士兵活活拖死,在女儿的怀中停止了呼吸。而那位女士从女儿的角度回忆起同样的事件。维斯以前曾经将一些夫妇和亲人分别回溯到相同的前世,可是这一次这两个人并不相识。根据职业道德,维斯博士不能告诉这两人对方的回忆或任何情况,他只是有意安排约见的时间,使得两人在维斯的办公室有过一面之交。当这两人的疗程结束时,维斯博士仍然没有勇气突破职业规定。可是这时命运之手展现了自己的巧妙安排。这两人在同一天去机场搭乘飞机去不同的地方,可是其中一个人的飞机因故不能起飞,被转到另一个人将要乘坐的班机上,于是两人得以相识、相爱。

世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偶然的,这出戏的脚本早以写好,缘份未到,求也求不来,缘份到时,躲也躲不开。

(二)

布雷恩.维斯博士并不是最早研究入定回溯的人。布莱恩.贾梅森(BRYAN JAMEISON)医生在60年代末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贾梅森以前是位广播员,1968年的一天夜里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在收音机中听到一位他很尊敬的同行在很严肃地讨论轮回转世的问题。在这之后,他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在一次聚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年长女士,她可以做催眠回溯。一周之后,那位女士到了布莱恩家里,为他和他的一位朋友做前世回溯。布莱恩回忆起的第一个前世是一个生活在公元1550年左右的铁匠,他住在荷兰,人很笨。他最值得回忆的时刻就是在37岁时吃了顿好饭。他穷得没有结婚,笨得不知怎么过上好日子。38岁时他死于一次事故。他很奇怪地发现死后的他其实仍然活着,可以看到他下面的情景。然后他飞升到柔和、温暖的白光里。

从那以后,贾梅森开始学习催眠回溯,在第一次为别人催眠时他非常紧张,但整个过程进展顺利,而且他的受试者很满意,尽管这位受试者回忆的前世就如同看泥巴变干一样无聊。之后贾梅森发明了一种非催眠回溯的方法,这种回溯方法可以在几分钟内使受试者进入自己的宿缘世界。可是这样一来,贾梅森很快就用光了自愿受试者。幸运的是,这时嘻皮士时代正如火如荼,在贾梅森工作的广播电台周围有很多嘻皮士在那里无所事事。他们中的很多人愿意做贾梅森的受试者。

很快,贾梅森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中的每个人或者曾是印地安人,或者曾生活在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这些嘻皮士的生活方式和印第安人很有几分相似之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印第安人时期杀害他们的白人在今世是他们的父亲或母亲。中国的老人在对子女发怒时常说:“你这个孽帐!”显然他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如果他们知道他们说的可能是事实,他们就不会发火了。当然,亲子关系中这种轮回的模式应该只是少数。

在开始他的研究时,贾梅森总是尽可能对受试者提供的前世信息进行验证,并发现了很多证据。在他的早期受试者中,至少一半的人在回溯前不相信轮回,可是大多数人在入定下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经历。回溯后,绝大多数人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怖,不再有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的惆怅。还有人说在前世回溯后,他们长期的恐惧症和强迫症迅速完全消失。从这以后,贾梅森集中研究前世疗法。积30年的经验,贾梅森近期出版的《寻找前世:探索轮回的秘密和前世疗法的神奇功效》一书中记载了300页的案例。笔者以前很欣赏大陆60年代中期出生的几位南方作家那种白纸好画画的编故事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小说似乎都不如这些案例更富有戏剧性。当然,这些案例都是贾梅森精选出来的,为了说明相关的问题。当病人试图在自己的宿命中找到今生的问题的根源时,其更高的自我会把他带到问题产生的时刻,那种时刻都是病人累次转生中的关键时刻,充满了心灵的创痛,如一出悲剧的高潮。

一个案例的主人公叫南希(NANCY)。从她记事起,她就对活着感到内疚。虽然她诸事顺遂,家庭美满,可是她仍然对自己活着感到内疚。她曾三次试图自杀未遂,但她仍有自杀企图。她不知道为什么。

在探索了两三个无足轻重的前世后,她回到了二战时的欧洲。当时她只有16岁,她和家人正要吃晚餐。这时盖世太保闯进来让他们全家跟他们走。她的父亲对此表示抗议,当场被枪杀。然后她、她的母亲、她的弟弟被拖下楼、拖到街头,然后就被推进卡车。她的弟弟试图逃跑,但马上被枪杀。她当时感到天旋地转,昏了过去。

当她醒来时,卡车已经开动。后来她们象沙丁鱼一样被塞挤进一辆火车,一路上她们吃喝拉撒都在车里,很多人都呕吐。车到站后,她们如同牲口一样被赶进集中营。她们的头发被剪掉,穿上号服,被奴役劳动。几天后,一个纳粹狱卒把她和另一个女孩押到集中营附近一个大房子里,狱卒让她们洗澡并打扮得漂亮一些。她们被迫为纳粹提供性服务。

她弹一手好钢琴,在晚上还得为纳粹军官演奏。后来一个年轻的纳粹喜欢上她,有一次甚至给她献花。她陪着这个年轻纳粹寻欢作乐,甚至幻想战争结束后和他在一起。有一天,他把她带到集中营的院子里,很多犯人排成长队准备洗“淋浴”。那个纳粹看她很好奇,就对她说,多亏了他,她才如此幸运,“这些人以为他们去洗淋浴,其实他们将要进毒气室。”

就在这时,一个女人转过头来以充满泪水的求救的眼神直视着她。是她的妈妈。四目相对时,她被一种无可言喻的痛苦和内疚所彻底淹没。她感到一阵眩晕。那个纳粹扶住了她,并将她带回房间。她的妈妈将要被害死时,她却在和纳粹寻欢作乐,她无法摆脱这种内疚,最终找机会割腕自尽,她在慢慢流血而死时,仍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痛悔。

在贾梅森医生的指引下,南西将这些情绪释放到精神之光里。之后她自杀的情绪消失了。在重放回溯的录音时,她意识到她的弟弟是她今世的儿子,而她的妈妈是她今世的女儿。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鸟的故事。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鸟,可是芭芭拉(BARBARA)对鸟却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她的恐惧症产生于她27岁那年,至今已20年了。那天,当和一位朋友在海滩上漫步时,一只海鸥飞下来吃她朋友伸出的手中的爆米花。当它飞过时,它的翅膀轻轻地扫过芭芭拉的脸。“白鸟悠悠下”的情景一下子触发了她的极度恐惧。以后每当离开家或汽车,她总要仔细地检查周围是否有鸟类。每当走到公共场所,她都要带一把伞,以避免和低飞的鸟有任何遭遇。

在前世回溯中,她记忆起她曾是19世纪末居住在美国西南部的一个白人男子。当时他27岁。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奸污了一个印第安少女。当受害者家人知道后,几名勇士抓住了他。他们把他绑起来,并把他上衣脱光,然后把他扔在沙漠上等死。可是,当那些印第安人临走时,把他的胸腹部划开一道口子,出了很多血。他在烈日下又饥又渴,很快脱水。这时他看到几只鸟在他头上盘旋。一会,一只秃鹫降落在他的附近。他的尖叫使它却步,可是它马上意识到他毫无防卫能力。于是它和五个同类跳下来啄他的身体。很快,更多的秃鹫飞过来,一只大鸟开始啄他的眼睛。他实际是被惊吓致死。而她今生的恐惧恰恰发生在27岁那年。

在回溯结束前,芭芭拉释放了她前世今生的恐惧。但她很想知道她为什么有这样惨痛的经历。于是贾梅森医生又使她进入回溯状态,她回到了宗教裁判所时代的法国,她是一名狱卒,负责酷刑折磨所谓的教堂的敌人。他的拿手好戏是把受害者的眼睛抠出来。

这个案例应该成为监狱里那些有意伤害被关押人员的人的前车之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会返回到他们自己的身上。暗室之过,神目如电。在贾梅森的一个案例中,受试者的前世是一位贵妇人,当乘坐华丽的马车招摇过市时,她对路边的乞丐非常鄙夷,觉得他们不配活在世上。可是在下一世,她自己成了一个乞丐,而且还是个傻子,连乞讨都不会。人们往往以为自己有地位有本事,自高自大,追名逐利,其实“青门种瓜人,旧日东凌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贾梅森医生本人曾在一个前世迫害过相信轮回的人,结果在这一世,他常常被一些基督徒抨击。

当然,这些前世的回忆都是悲惨的故事,因为病人要找到其问题的宿世根源,而这根源一定是病人承负了千百年的伤痕。其实,人世并不只是苦难,人的一生也往往充满了草长莺飞、轻歌漫舞。释放前世的痛苦可以抚平今生的伤痕和迷惘,同样,经历前世的美好和友爱也会慰藉今生的愁魄与离魂。比如在贾梅森医生的一个案例中,一位女士非常怀念去世的丈夫,希望能在前世找到他。在入定下,她让更高的自我把她带回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最早的一个前世。可是当她回溯到那一世时,她大失所望,她的丈夫是如此的丑陋,因为那是一个史前的穴居时代,和她所期盼的风花雪月相去甚远。可是当她经历这一世时,她的丈夫给她带回猎物,拨开她的头发抓虱子,把她从猛兽的嘴里救出来,她渐渐感到他和丈夫之间的深深的关爱。她也很欣慰地被更高的自我所告知,她和丈夫在来世中还会相偶。

贾梅森在书中经常提到“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知道我们自己累世的宿缘,也知道今生将要发生的一切。也许人有在迷中的这一面,也有在迷外的明白的一面。也许人的自我分为诸多层次,具有不同的智慧。也许人的神识不只一个,有的不在迷中。正是:

浮生若梦定中观
方解前生后世缘
千年悲欢一长卷
沧桑阅尽已释然

参考书目

Ian Stevenson, Ph.D., Children Wh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 A Question of Reincarnation.
Ian Stevenson, Ph.D., Where 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Intersect.
Brian Weiss, M.D. Many Lives, Many Masters.
Brian Weiss, M.D. 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
Bryan Jameison, The Search for Past Lives: exploring reincarnations’s mysteries & the amazing healing power of past-life therapy.

(三)

在前世回溯的研究中,学术气最浓的大概是海伦.沃穆巴赫(HELEN WAMBACH)博士的《重历往世》一书。在这本书里,沃穆巴赫博士对她收集的一千个前世回溯的案例主人公的性别、经济境况、出生地、人种、穿戴、吃饭用具、食物等各方面情况做了系统的分析,发现和人类历史非常相符,绝非幻想或杜撰所能达到的真实。

以上这些研究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于前世的回溯上,而对于转世之间的状态则涉入不深。周.维顿(JOEL WHITTON)博士和周.费舍(JOE FISHER)在1986年发表的《转世间隔的生活》一书记录了维顿博士对转世之间的精神世界的历时十年的研究,但仍给人一种雾里看花之感。不过这本书记录的几个案例文笔流畅,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生命对千年因果的解读。其中一个案例的主人公对古维京语和古近东文字的回忆,以及之后语言专家对这两种早已不用的语言的鉴定令人印象深刻。

对转世之间的精神世界的研究最为深入和全面的当属迈克.牛顿(MICHEAL NEWTON)博士。和维斯博士的经历很类似,牛顿博士也是在为患者治疗时偶然因为一个不确切的指令把患者推入前世,开始了对前世疗法的探索。之后,又一个幸运的不确切指令使他发现了更为广大的领域。为牛顿开启了这扇门的是一位中年女性。这位妇女感到非常的孤独和寂寞,当她结束了对前世的回忆后,牛顿医师告诉她回到她失去伴侣的根源,他还问她,她是否有一群朋友使她非常想念。突然,这个女子开始哭泣。当牛顿询问时,她哭诉:“我想念我们群体的一些朋友,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个世上这么孤独。”牛顿很迷惑,就问她,她的群体在哪里。她答道:“在我的永久的家里,我正在看着他们!”

无意之中,这位女士的意识滑入了彼岸的精神故乡,见到了自己所属群体中的生生世世的伴侣。从此之后,牛顿开始了对彼岸世界的研究。他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使受试者回归彼岸的引导和提问的方法,他也发现使受试者回到彼岸远比回忆前世更为重要。牛顿的受试者中有非常虔诚的教徒,也有无神论者,但大部份人居于中间,有着五花八门的人生哲学。但令牛顿惊异的是当受试者进入彼岸的另外空间时,他们所描述的现象非常的一致,一些人甚至使用同样的词汇。当然,案例的积累艰难而缓慢,但经过十年的研究,牛顿博士最终得出一个彼岸的模型。在这十年里,牛顿从未向公众透露他的发现,同时不接触任何有关玄学的书籍,以避免对自己的观点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和贾梅森医师很相似。

牛顿的近300页的书《性灵之旅》发表在1994年,这本书基本上是以先后顺序描述人的元神在离开尘世到下一次转生的经历,其中很多篇幅是牛顿和入定中的受试者的对话。七年之后,在读者的要求下,牛顿发表了第二本书《性灵归宿》,这本400页的书记录了更多的细节,其中的一些受试者是慕名而来解决一些人生困惑的人,他们的层次比起第一本书中的患者一般来说要高一些。

当然,彼岸世界相对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是形而上的存在,其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与我们物质世界截然不同,牛顿的受试者的描述应该被理解为是他们的现实意识对彼岸经验的诠释。对他们来说,彼岸的另外空间才是他们永久的精神故乡,他们脱掉肉身,回归故里,就如同一个潜入深水捞珍珠的人浮上水面,脱去厚重的潜水服,终于又见到阳光,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在他们的描述中,精神世界是一个极为广大而美妙的空间,纤尘不染,光彩夺目。我们把它叫做“精神”世界只不过是相对我们“物质”世界而言,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精神世界是更高能量、更为真实和本质的物质世界。生命在其中感到如释重负的解脱和安祥,没有重力,随意飘飞。人的元神是一团放射着智慧之光的能量,又可以变化成在世间的形像。元神之间可以把思维和图像传感到对方的意识里。不再被俗世的浮华所困扰的生命如赤子般纯真和幽默,互相之间充满了友爱。

生命分属于不同的群体,他们群体转生,在一世又一世中长相左右。对每一个人来说,他的群体的伙伴在他的人生中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如夫妻、亲子、兄弟、朋友、仇敌等。当然,他们和附近的群体也会有各种缘份。在所有的缘份中,夫妻之缘可能是最重要的,人们的配偶常常是自己群体中非常亲近的人,尽管在尘世的迷中,我们有可能“枉自嗟呀、空劳牵挂”。在牛顿的受试者中,一对现世的夫妻曾生活在古罗马,当时那位女子是一个女奴,为角斗士们做饭,她深爱着其中的一个人。在他死于角斗的前一天晚上,他对她说:我永远爱你。地老天荒的爱情梦圆今生。中国的故事中也常有“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誓词,其实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生命离开人世后回到精神家园,发现自己在红尘中念念不忘的过世亲友原来都在这里,重温旧梦,自然欢愉无限。元神可以分身,就如同全息相片,甚至可以转生成不同的红尘中人,同时经历几个人生,虽然这种方式很罕见。转生时,元神的一部份能量还留在彼岸,所以当一个人回去时,可能看到自己三十年前去世的母亲,尽管她已经开始了下一世。

有的人不能立即回到自己的群体,因为他们在凡世曾做过邪恶的事情,致使他们的能量被毁坏,他们的身体是黑黑的。他们会被送到一个类似急救所的地方,在那里他们的能量被调整,远远望去,那里象一个黑色的海。但在这之后,他们的罪过不会被赦免,他们很可能会被立即送回地球,成为同样暴行的受害者。生命在精神世界里,都绝对的诚实,不会为自己的恶行找任何借口,因为一切都历历在目,没有找借口的任何余地。所有的过错,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必须在下世偿还。有的人在凡世的暴行可能同时伤害了很多人,那么他不得不分几世遭受同样的痛苦。

有的人在经历极为艰难的一世后,也会选择暂时不与自己的群体欢聚,而是在专人的帮助下慢慢恢复。一位受试者在前世是一个抵抗法国殖民者的摩洛哥战士。他于1934年被俘,之后从亚特拉斯山被押到撒哈拉沙漠,在那里他被酷刑逼供,但他宁死不透露任何信息。之后他被架在地上,在烈日中慢慢死去。这个坚强不屈的灵魂具有较高的精神层次,但他过于自信,在转世时只带去自己50%的能量,虽然他知道这一世将是多么的艰难。他回来后,独处了大概相当于25到50地球年以慢慢收回自己的能量。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坚强的灵魂选择苦难并不是为了偿还前世的过错,而是为了在世间完成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这个生命虽然只带去部份能量,但历尽酷刑坚强不屈,令人钦佩。

谈到能量,牛顿还用很多篇幅描述了一个有意义的现象,在另外空间,人的能量具有颜色,标志着精神觉悟的层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依次递增,黄色以上的生命就可以成为其他人的辅导。人的觉悟层次不完全与转生的次数相关,牛顿有一个患者经过了4000年的往世才终于去掉了妒忌心。牛顿还强调,在精神世界里,生命虽有等级层次,但这个结构非常和谐,充满了爱,和地球上的阶级和政治斗争完全不同。很多人相信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在地球上几乎是一个公理,很多人因此成为反权威者。但牛顿的受试者发现在精神世界到处是诚实和自由,高层生命对低层充满了慈悲和宽容,并受到后者的爱戴和尊敬。

在精神乐园与伙伴们欢聚后,生命会来到几位长者面前,这些长者是牛顿的受试者所能接触到的最高的层次,他们的能量呈紫色。生命对辅导自己的人感到很亲近,而对于这些长者则充满了尊敬,有时甚至好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小学生来到校长办公室。这些长者会告诉他哪里做得很好,哪里做错了,并如何在下一世弥补。在一个案例中,一位长者对受试者提到他刚刚经历的一世中的公共汽车站事件。这个受试者大惑不解,后来一位长者把一幅图像打到他的意识里,他才想起这件事。那一天他正急匆匆地赶往办公室,这时他听到一位妇女在公共汽车站轻轻地哭泣。当时是大萧条时期,人们都很绝望。于是他停下来,一时冲动之下,他坐在她身边搂着她试图安慰她。几分钟之后他离开了,从此再也没见到这位妇女。这位受试者说:真是奇怪,我一辈子给慈善事业捐款,但这些长者只对这件小事感兴趣。其实,在这件小事中他发自内心的善良不亚于一生的捐款。我们也看到人一生的善恶事无巨细都被记录在案。

当接近转生的时候,生命会到一个巨大的宿命圆环中选择人身。在这里,他可以在环形全景屏幕上看到一部份未来的景象,甚至可以使自己的一部份能量进入未来景象中的人身进行体验。一位音乐家描述了他这次转世前在圆环中看到纽约,并进入其中亲身感受未来的情景。人们常常自愿地选择不完美的人身和艰难的人生,以偿还过去的业债或在逆境中更好地提高自己。做出选择之后,生命会被送到一个圆形的演播厅里,和自己下一个人生中重要的人物一起预演来世的一些重要事件,尤其是我们的配偶进入我们人生的时刻。对于寻找配偶,古时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能事情不太复杂。可是在现代社会,在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找到我们的另一半可能要费些周折,尤其是人们常常被外在的功利和虚荣所左右,过于相信所谓理性的算计,而忽视自己心灵的直觉,从而可能和要找的人失之交臂。一位受试者描述在大厅中心的演播者告诉他在来到这世前应该记住的一些信号,就如同我们人生旅途上的路标。其中最重要的信号就是美琳达(MELINDA)的笑声以及他们第一次跳舞时她的香水味,当然还有她的眼睛──美琳达是他今生的妻子。美琳达则需要记住他的大耳朵,和跳舞时他踩了她的脚,以及他们相拥共舞时的感觉。他和美琳达在幼年时并不相识,他在爱荷华,而美琳达在加州。他差一点和高中时的女友结婚,但他们举家西迁,他在姐姐的劝说下一同离开。后来他和美琳达在一次舞会上相识。这位男士很笨拙,不喜欢跳舞,当时他刚来到加州,不认识任何人。但那天他突然产生了去舞会的想法。在入定中,他意识到是他的辅导当了一次月下老人,把这一想法打入他的脑海。接下来的故事当然是一见钟情的俗套,恕不赘述。

在精神世界里,生命会与伙伴和辅导讨论以前人生中的种种经验教训,他们还会到类似图书馆的地方进一步学习。在一个案例中,艾米(AMY)从一个英国的小村子回到精神故乡,她自杀于1860年。当时16岁的她已怀孕两个月,可是她的未婚夫在修理房屋时从楼顶掉下来死亡,绝望的艾米跳进了池塘。在精神世界里,她发现自己在图书馆里,一位穿着白色长袍的老人拿着几轴画卷一边摇头一边走了过来,他对艾米说:你回来的太早了。在精神世界里,自杀被认为是一种很大的过错。艾米也知道,可是入定中的她有些焦躁,过了一会儿她愤愤不平地说:“我真想用他的破卷轴敲他的脑袋。我告诉他:有本事你下去试一下我的一生!”老人的脸色变得柔和,离开了房间。艾米以为老人想让她自己平静一会。可是老人又回来了,拿着另外一本书。翻开书中的一页,艾米在屏幕中看到老人当时是位年轻人,在古罗马的斗兽场里,他被狮子撕裂开,因为他不肯背弃自己的信仰。之后老人放下自己的生命之书,打开了艾米的书。书中显现出如果艾米不自杀,她的生命的几种可能的走向,有的结局其实是很不错的。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出,常人的生命安排并非一成不变,有可能因为我们的自由意志发生一些改变。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位老人坚强不屈的历史使他能更令人信服地指导艾米在逆境中不要放弃。

牛顿博士的受试者曾回忆在另外空间学习创造和改进一些低等生物和迷你星系的能力,和在其它非物质空间转生的感受,以及通过宿命通功能看到另外星球的黄绿色人种所开创的文明的衰亡过程。当然,在精神世界里,“尊德性”远比“道问学”重要,这些技能和细节无关宏旨,本文不再赘述。

在结束对牛顿博士和其他研究者的回顾前,笔者想指出,这些研究者大都意识到,受试者在入定中的所见所知是被高层空间的生命所控制的。如果高层生命刻意隔绝某些信息,那么研究者无论如何努力也没有办法获得。为什么高层生命决定在近30年来向人类透露这些秘密呢?这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原因吗?

结语

本文所回顾的只是转世研究领域的一小部份,笔者因工作较忙,没有时间做更多的阅读。与转世相关的一些现象,如濒死经验、离体经验、遥视功能、宿命通功能等,笔者也无暇在本文中讨论。

我们生活在科学昌明的年代,当然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研究,笔者也欢迎读者从各个角度提出质疑,毕竟科学是不断证伪的过程。现代科学认为物理现象最终严格服从一组方程式,然后原则上可以推出一切化学现象,继而生物现象、神经现象、社会现象。按照这种说法,所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是不可能的。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尤其是下篇的内容,是现代物理学和其它学科无法解释的,那么是否可以说,这些现象都是无稽之谈呢?

虽然物理学家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一组方程式严格地驱动,但是我们目前距离这个“万象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还相去甚远。即使我们最终找到一组方程式把引力、弱电力、强核力、弱作用力都统一起来,我们仍然无法排除其它的物质和力的存在的可能性。当然,我们也许会从数学对称性等原则论证这组方程不可避免、涵盖一切,但这一点应该是相对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和麦克思韦的电磁学已经非常优美,但它们只是更加优美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电动力学的特例。所以笔者不认为现代物理学可以否定高层境界的存在。相反,近期的超弦和膜世界理论已经指出另外空间存在的必要性。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和心理现象不过是神经网络的运行,比如我们对颜色的感知来源于视网膜的三种感光细胞对光谱的线性分解。但这只是个对应关系,而非等同关系。生命在另外空间仍然可以有对颜色的感知,但它对应的可能是另外的物理与神经运动。从这个角度来讲,生命的感知可以超越我们肉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而存在。很有可能,我们这个空间的大脑神经网络的计算是为了把我们肉体感官获得的数据翻译成能被我们的元神所接受的信息。如果没有肉体束缚,我们的元神也许能够直接获得包括这些信息在内的更多更本质的信息。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肉体感官未尝不是对元神的局限。

如果转世是真的,那么我们这个空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舞台,我们则“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这个舞台的氛围是如此的逼真,当我们在这个舞台上呼吸了第一口空气时,就彻底进入了角色,忘记了真实的自我,忘记了更本质的现实。可是我们在这个舞台上的举手投足其实都是真实自我的折射,那么我们所表演的一切都将成为真实自我的经验、教训,真实自我将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负责。如果这个舞台不够迷幻,如果演员进入角色不够彻底,那么这个舞台就失去了意义,真实自我就无从得到他应该获得的智慧。为了使这个舞台足够迷幻,我们的物质世界必须在人能观测到的有限的范围内自动地运转,只有这样才能隐藏高层精神境界的一切痕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关于前世和彼岸的记忆都被封存的缘故。这就如同一个学生在做习题时,他不能预先知道答案,他必须在迷茫不解中求索,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既然我们这个舞台应该是个巨大的谜团,那么为什么还允许这些研究者在这个舞台上透露一部份谜底呢?为什么还允许他们对我们说:嗨,其实你在一出大戏之中。其实,尽管他们这么说,也不一定有太多的人相信,所以谜还是谜。而对于认真倾听他们言语的一部份人,也许会将信将疑地把这出戏演得更完满些。也许这种提醒本身也是这出戏的脚本中的一部份,其背后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这些研究者的工作对我们的文化有着很大的贡献,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其精神层次的局限性。他们通过受试者的心灵之眼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层次和一定范围的现象,而且这些现象又经过了受试者今生的文化背景的过滤和翻译,所以根据这些现象做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比如受试者都没有经历过地狱,于是有的研究者说没有地狱。这就如同问:没来的人请举手。还有,因为元神在母亲怀孕阶段可以自由出入肉身,并没有彻底和肉身合二为一,有的研究者认为堕胎是可以的。这个结论也站不住脚。即使没有元神,肉身本身也是生命。其实,除了元神和肉身之外,一个人可能还有其它的生命在轮回之中,如中国民间道家所说的三魂七魄,佛家也提到诸多的神识。

参考书目:

Helen Wambach,Ph.D.,Reliving past lives - The evidence under hypnosis.
Joel L. Whitton, M.D. Ph.D. and Joe Fisher, Life between life: scientific explorations into the void separating one incarnation from the next.
Michael Newton, Ph.D., Journey of Souls: Case Studies of Life Between Lives.
Michael Newton, Ph.D., Destiny of Souls: New Case Studies of Life Between Lives.



【转载】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

编者按:在过去30年来,西方医学界人士对轮回转世这一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很多书籍出版。本系列文章独立成篇,每篇主要介绍一本书,与朋友们分享这些研究者的发现。

目录

返回页首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一):《二十案例示轮回》

伊安史蒂文森:《二十案例示轮回》

(Ian Stevenson, M.D., “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September 1966.)

轮回转世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普遍认同的常识。从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2-507)、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直到近代的一大批社会名人(比如发明家爱迪生),西方历史上从未间断过宣传轮回转世的伟大人物。但真正称得上对轮回转世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还是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经过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的努力,西方人中相信轮回转世这一事实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地回升。根据几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现代西方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轮回转世。而在这些研究轮回转世的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

史蒂文森教授先后在苏格兰和加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后,于1945年到了美国。在其后的十二年中,他相继成为弗吉尼亚大学经神病学系的教授,系主任,并负责该系的“人格研究组”。这一职位使他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轮回转世的研究中去。

1960年前后是史蒂文森教授学术生涯的顶峰。他是一个态度严肃、作风严谨的研究者和系主任。他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案例,迄今已有四十个年头,收集到的案例也有二千多个。

本书《二十案例示轮回》是他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轮回转世研究中最具学术价值和权威性的参考书。本书初版于1966年由美国心灵研究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出版,以后版权收归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并于1974年出了第二版。书中的二十个轮回转世案例,是他在1961年到1965年间从印度、斯里兰卡、巴西、黎巴嫩和美国的阿拉斯加收集、整理和验证过的案例的一部份。

在人类的转世中,不少人都是在走“下坡路”。许多记得自己前世的人发现他们前世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比这世高,因此便对今生的贫穷不满和抱怨,结果让前世的记忆成了自己生活中痛苦和矛盾的根源。然而本书中的印度女孩丝婉拉塔却跳出了这一悲剧的格局,让自己前世的记忆在今生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美好的作用。

丝婉拉塔三岁时记起了前世的丈夫和儿子,经过与他们见面后对方长时间的严密考查,终于确认她就是他们失去的亲人“拜雅”。虽然“拜雅”的丈夫已经再娶,但他的儿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仍然把丝婉拉塔当作“拜雅”来对待。丝婉拉塔和前世的家庭始终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同时对今生父母的感情丝毫不减。这就使她在感情上得到双倍的给予,但也承担着双倍的付出。她今生的家境已经不错了,但她前世的家庭却非常富豪。当她在生活中所欲不遂时,便自然地回忆起前世生活中的相应片断,发现自己在前世已经得到过了,也就感到了满足。她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能清楚地记得前世的生活经历,但这种记忆给她带来的是更多的生活感受,而不是矛盾和痛苦。

本书中另一个案例是轮回转世中非常罕见的、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例子,史蒂文森教授把它叫做“交换转生”(exchange incarnation)。它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过记载的“借尸还魂”。

三岁半的印度小男孩贾斯伯死于天花,没有及时埋藏,当晚又活过来了。几天后又能讲话了,几周后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但他随即声称自己不是贾斯伯,而是某村某人二十二岁的儿子,并详细描述自己死亡的经过:他从一个村到另一村的婚礼队伍中吃了一个借他钱的人给他的有毒糖果,变得头昏而从自己所坐的马车上掉了下来,头被摔破而死。并且他拒绝吃贾斯伯家的任何食物,因为他声称自己属于等级更高的婆罗门阶层。如果不是一个好心的婆罗门妇女每日为他作饭,他可能真会饿死的。后来他的故事得到了证实,前世家中的人经常带他回去玩。他在“老家”玩得很开心,不愿意回到贾斯伯家来,因为他在这里感到孤独和寂寞。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二):《多次前世、多位大师》

布兰·魏斯:《多次前世、多位大师》 (Brian Weiss, M.D. Many Lives, Many Masters. Simon & Schuster, July 1988.)

轮回转世是佛家信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在今天,恐怕很少有人真的相信它的存在。魏斯医生在遇到凯瑟琳之前,对轮回转世也是毫不相信,但是他治疗凯瑟琳的过程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这个过程被记录在他的《多次前世,多位大师》的书中,这本书文笔流畅优美,如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

魏斯自哥伦比亚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深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比兹堡大学和迈阿密大学医学院。他在80年代初就任迈阿密西奈山医学中心的心理科主任,当时他已经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作为受过正统科学训练的学者,他对轮回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这时,他遇到了凯瑟琳。凯瑟琳当年27岁,患有多种恐惧症和忧郁症。魏斯医生对她进行了一年的传统治疗,可是她病情依旧。魏斯认为凯瑟琳的心理疾病可能来源于被抑制的童年记忆,于是建议凯瑟琳通过催眠回想这些被压制的记忆并释放当时的负面情感,以治愈她的心理疾病。催眠并非睡眠,而是类似于佛家的禅定的一种深度入定的状态。

可是令魏斯始料不及的是,在催眠疗程中,他的一个指令“回到产生你病因的那个时候去”使入定中的凯瑟琳的意识回到了大约四千年前位于近东的一个古老时代,她有着和现在不同的面容、服饰、身体、头发和名字。她记得有关建筑、服饰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直至她死于洪水,而她的孩子则被大水从她的怀中冲走。在这次治疗后,凯瑟琳对溺水和窒息的恐惧消失了。这是想象和幻觉无法治愈的慢性病,而这一追忆治疗却做到了这一点。

在以后的治疗中,凯瑟琳回忆出了十几个栩栩如生的前世,重新经历了造成她今生各种恐惧的久远原因,这种高层的理解使她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每次死亡后,凯瑟琳的神识飘离自己的身体,被一道祥和的光引导回性灵世界,在那里她还会遇到一些高层生命,这些大师告诉她,她已经在这世上活了86次。她还发现,一些人在她的前世今生中反复出现,扮演着各种角色,继续彼此的关爱、清偿彼此的相欠,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说的缘份吧。

随着凯瑟琳回忆出的前世的经历越来越多,没有使用任何药物,她的一个个病状相继消失。治愈凯瑟琳后,魏斯医生对心理治疗的观念有了巨大的转变。这件事情过去四年之后,魏斯终于鼓起勇气,冒着被同行讥讽和影响学术地位的风险,写出了他的第一本关于轮回转世的著作,《多次前世、多位大师》,告诉人们生命的不朽和意义。这本书目前已发行了二百多万册,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成为国际畅销书。中译本名为《前世今生》也曾在台湾畅销。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三):《寻找前世》

布冉·贾梅森:《寻找前世》

(Bryan Jameison, The Search for Past Lives: exploring reincarnations’s mysteries & the amazing healing power of past-life therapy. Driftwood Publications. March 2002.)

布冉·贾梅森医生早在60年代末就开始了轮回转世的研究,他发明了一种非催眠回溯的方法,可以在几分钟内使受试者进入类似佛家打坐的深度入定状态,进而回忆、观察并体验自己的前世。

在开始他的研究时,贾梅森总是尽可能对受试者提供的前世信息进行验证,并发现了很多证据。在他的早期受试者中,至少一半的人在回溯前不相信轮回,可是大多数人在入定下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经历。之后,绝大多数人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不再有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的惆怅。还有人说在前世回溯后,他们长期的恐惧症和长期的身体疼痛彻底消失。从这以后,贾梅森开始研究前世疗法。积30年的经验,贾梅森近期出版的《寻找前世:探索轮回的秘密和前世疗法的神奇功效》一书中记载了300页的案例。这本书文笔幽默流畅,引人入胜,非常值得一读。

比如一个案例是关于鸟的故事。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鸟,可是芭伯拉(BARBARA)对鸟却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她的恐惧症产生于她27岁那年,至今已20年了。那天,当和一位朋友在海滩上漫步时,一只海鸥飞下来吃她朋友伸出的手中的爆米花。当它飞过时,它的翅膀轻轻地扫过芭伯拉的脸。“白鸟悠悠下”的情景一下子触发了她的极度恐惧,以后每当离开家或汽车,她总要仔细地检查周围是否有鸟类。每当走到公共场所,她都要带一把伞,以避免和低飞的鸟有任何遭遇。

在前世回溯中,她记忆起她曾是19世纪末居住在美国西南部的一个白人男子,当时他27岁。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奸污了一个印第安少女。当受害者家人知道后,几名勇士抓住了他,他们把他绑起来,并把他上衣脱光,然后把他扔在沙漠上等死。可是,当那些印第安人临走时,把他的胸腹部划开一道口子,出了很多血。他在烈日下又饥又渴,很快脱水。这时他看到几只鸟在他头上盘旋。一会,一只秃鹫降落在他的附近。他的尖叫使它却步,可是它马上意识到他毫无防卫能力。于是它和五个同类跳下来啄他的身体。很快,更多的秃鹫飞过来,一只大鸟开始啄他的眼睛,他实际是被惊吓致死。而她今生的恐惧恰恰发生在27岁那年。

在回溯结束前,芭伯拉释放了她前世今生的恐惧。但她很想知道她为什么有这样惨痛的经历。于是贾梅森医生又使她进入回溯状态,她回到了宗教裁判所时代的法国,她是一名狱卒,负责酷刑折磨所谓的教堂的敌人。他的拿手好戏是把受害者的眼睛抠出来。

这个案例应该成为监狱里那些有意伤害被关押人员的人的前车之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会返回到他们自己的身上。暗室之过,神目如电。在贾梅森的另一个案例中,受试者的前世是一位贵妇人,当乘坐华丽的马车招摇过市时,她对路边的乞丐非常鄙夷,觉得他们不配活在世上。可是在下一世,她自己成了一个乞丐,而且还是个傻子,连乞讨都不会。人们往往以为自己有地位有本事,自高自大,追名逐利,其实“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贾梅森医生本人曾在一个前世迫害过相信轮回的人,结果在这一世,他常常被一些基督徒抨击。

这些前世的回忆都是悲惨的故事,因为病人要找到其问题的宿世根源,而这根源一定是病人承负了千百年的伤痛。当然,滚滚红尘中并不只是苦难,人的一生也往往充满了草长莺飞、轻歌漫舞。释放前世的痛苦可以抚平今生的伤痕和迷惘,同样,经历前世的美好和友爱也会慰藉今天的愁魄与离魂。比如在贾梅森医生的一个案例中,一位女士非常怀念去世的丈夫,希望能在前世找到他。在入定下,她让更高的自我把她带回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最早的一个前世。可是当她回溯到那一世时,她大失所望,她的丈夫是如此的丑陋,因为那是一个史前的穴居时代,和她所期盼的风花雪月相去甚远。可是当她经历那一世时,她的丈夫给她带回猎物,拨开她的头发抓虱子,把她从猛兽的嘴里救出来,她渐渐感到他和丈夫之间深深的关爱。她也很欣慰地被更高的自我所告知,她和丈夫在来世中还会相遇。

贾梅森在书中经常提到“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知道我们自己累世的宿缘,也知道今生将要发生的一切。也许人有在迷中的这一面,也有在迷外的明白的一面。也许人的自我分为诸多层次,具有不同的智慧。也许人的神识不只一个,有的不在迷中。

浮生若梦定中观
方解前生后世缘
千年悲欢一长卷
沧桑阅尽已释然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四):《记得前世的儿童》

史蒂文森教授:《记得前世的儿童》 Ian Stevenson, M.D., Children Wh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 McFarland & Company, Inc. Publishers, 2001.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的努力,西方人中相信轮回转世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地回升。根据几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现代西方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轮回转世。而在这些研究轮回转世的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自1961年以来,史蒂文森教授便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案例,迄今已有四十个年头,收集到的案例也有二千多个。

《记得前世的儿童》初版于1987年由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史蒂文森教授当时已经出版的轮回转世研究著作中与《二十案例示轮回》齐名、但学术价值更高的另一本经典著作。在本书第二版之前,史蒂文森教授出版了他的两卷本医学巨著:《轮回转世与生物学:胎记和先天缺陷的病因》。在本书第二版中他便充分利用上述著作中的材料,丰富本书中的有关内容,增添了两个与此相关的案例。同时,在资料的分析、观点的叙述和理论的阐述方面也较第一版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与作者已经出版的几本专门分析、研究轮回案例的专著不同的是,本书全面而概括地介绍了轮回转世信仰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例释了心灵学和轮回转世研究中常用术语的意义、对轮回案例研究中证据进行分类、介绍了典型轮回案例的特点、对轮回案例的分析和解释、轮回概念对心理学和医学中疑难问题的解释所具有的价值,并明确地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而这一切,又都体现于作者精心挑选的十四个以儿童为对象的转世案例中。这些案例来自九个不同的国家。

既然每个人都是转世来的,为什么迄今报道的转世案例数目比起世界人口的总数来还是微乎其微呢?研究表明,人们对轮回转世这一事实的否定、不相信或者隐瞒态度直接起到了掩盖这一事实的作用。相信的人一旦发现自己的小孩谈起前世的生活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有的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和泰国)还公开报道,甚至引起高层政府官员的注意,这样便可能导致这些案例被收集和研究。但也有些相信转世的人虽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谈他们前世的事情,也不愿让人知道,更不愿被报道和研究,因为他们认为记得前世的小孩容易夭折。有些人还想方设法地要把自己的小孩对前世的记忆抹掉。有些小孩因记起了前世惨死的可怖情节或者前世自己属于更高阶层的家庭而使得今生的父母感到难堪,因而不愿被人知道而加以掩盖。而不相信的人发现自己的小孩谈起前世的生活时,通常都会把它当作胡言乱语而不予理会和认真对待,这样就错过了这些案例被发现和研究的机会。况且象史蒂文森教授这种严肃认真、不辞辛劳、跑遍世界去收集和研究转世案例的学者又有几个呢?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强力推行无神论的极权国家)的人即使发现了转世案例,也因环境的压力而不可能被知道,更不可能被研究。

下面的故事梗概摘自本书十四案例中的一个。

1953年12月,廷昂苗出生在缅甸的纳苏尔村。出生前几个月,她的母亲曾连续梦见一个矮胖的日本士兵,只穿着短裤,没穿上衣,跟着她走并说要来和他们一起生活。她认出这个士兵是日军占领纳苏尔时期的一个军队厨师。出生后,亲人发现在她的小腹下面有一小块深色的胎记。

廷昂苗四岁时表现出对飞机极度的恐惧感,并声称自己是被飞机开枪打死的。与此同时,她还情绪低落独自流泪,说她“想念日本。”她记起自己是一个曾经驻扎在这个村里的日本士兵,是被一架盟军飞机低空扫射时打死的。当时他正在一堆木柴旁准备做饭,只穿着短裤,系着一条宽皮带,没穿上衣。那架飞机向他俯冲扫射,他绕着木柴跑想逃命,但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小腹下部,立时身亡。那个日本士兵来自日本北方,已经娶妻生子。她记得前世有五个孩子,老大是个儿子,还记得入伍前拥有一个小商店。

廷昂苗拒绝穿女孩子的衣服,而坚持穿男式服装。她说穿女式衣服要头疼,皮肤也造痒,穿男式衣服就舒服。校方坚持要她穿女式衣服才能上学,她拒绝不依,双方僵持,她(当时十一岁)只好退了学。她还说过,她想有一条宽皮带,保护她的肚子不冷。孩童时期,她总是和男孩子一起玩,特别喜欢玩当兵的游戏,并让她的父母给她买玩具枪。而她的姐姐和弟弟都从来不玩当兵的游戏也没要过玩具枪。她长大以后,不再想去日本了,可是在性倾向方面一直十分男性化,而且决定终生不嫁。到1981年5月(她已经快28岁了),她还谈到要参加军队和男人们一起打仗。她始终男式打扮,留着短发。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五):《生命多世》

吉娜·瑟敏纳拉:《生命多世》

(Gina Cerminara, Many Mansions: The Edgar Cayce Story on Reincarnation, Signet, July 1999)

中国人常说一个人有福份是前世“积德”积来的,不幸是前世“造业”所致。在《生命多世》一书中,吉娜·瑟敏纳拉博士通过轮回案例展示了前世“业力”与今世健康和人生的关系,证实了轮回和“业力”这个人类世代流传的概念的联系。书中的观点与中国古训不谋而合:前世“业力”是今世痛苦和不幸的根源—这些说法并非仅仅是教人向善的训诫,而是有其真实因果关系存在。

吉娜·瑟敏纳拉的《生命多世》初版于1950年。据莫雷·伯恩斯坦(Morey Bernstein) 说,这本书曾经促使他进入对轮回转世的研究。伯恩斯坦的名著《搜寻布莱蒂·墨菲》(The Search for Bridey Murphy,1956年) 可以称得上其后至今轮回转世研究热潮的进军号。

《生命多世》是吉娜·瑟敏纳拉博士在爱德加·凯西的《论轮回转世》中的资讯档案基础上编写而成。是轮回转世研究极具价值的参考书。爱德加·凯西是一位在催眠状态下,能于数千里之外给病人进行诊断治疗的“特异功能者(psychic)”。瑟敏纳拉博士叙述了凯西如何穿越时空,“解读”前世的渊源因果,进行难以置信的诊治。

对小女孩塞尔玛·阿拉芭玛的治疗是凯西使用神奇“千里眼”功能的一个突出案例。塞尔玛完全丧失了理智和思维能力,被送入精神病院,医生找不出原因。她的哥哥向凯西求救。凯西躺在睡椅上,进入催眠状态对女孩进行诊断。他就象一架X-光机,将女孩患病处看得一清二楚:她的一颗智齿嵌在牙槽骨和另一颗牙之间,压迫了一根脑神经,只要拔除该牙,压力消除后即可恢复正常。医生按照他描述的位置进行了口腔手术,小女孩康复了。神奇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凯西不需要亲自见到患者,在催眠状态下,于数千里之外就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另一个突出例子是一个肯塔基州的早产儿,出生后4个月时得了严重的抽风病,医生都认为她活不了多久了。在绝望中她的母亲向凯西求救。在催眠状态下,凯西诊断出女孩的抽风是超剂量服用一种药物所致,可以通过服用一种解毒剂来缓解。不顾医生们的反对,女孩的母亲坚持按凯西建议的剂量给女孩服了解毒剂,结果抽风几乎立即停止,烧也退了,女孩得救了。

尽管凯西对医学一无所知,也从未读过解剖学的书,他却能在催眠状态下用解剖学和医学术语作诊断,而且诊断非常对症,疗效显著:他治愈了一位加拿大主教神甫的羊癫痫,一位俄亥俄州的高中生严重的关节炎,折磨纽约牙医达两年之久的偏头痛,给一位肯塔基州的音乐家治好了被医学专家诊断为不治之症的一种奇怪的硬皮病,还帮助一位患青光眼的男孩恢复了视力…… 这些大量生动而又神奇的事例使凯西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特异功能者”。

凯西的遥视功能不仅可远达数千里之外,还发展到可直接查看人身体之外的万物,看到人与人、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的命运,甚至人的前世与今生的关系。凯西的解读观点认为人的今世的不幸和痛苦与前世的“业力”有着精确的因果关系,因而能从前世中寻出渊源。本书中把人的肉身业力归为三种类型:一种为“回归飞镖”(此种飞镖能返回投掷者原处)型业力(Boomerang Karma)。一位全盲教授,经追忆解读表明他有四次转世经历。其中的一次是在波斯时期。当时,他是一个野蛮部落的成员,干的工作是用烧红的烙铁将敌人的眼睛烫瞎。因而在这一世,他要承受天生失明的痛苦。第二种是器官业力型(Organismic Karma)。这是由于某一世中滥用某个器官导致该器官致病报应。一位35岁的男子,自幼消化力极弱,一块肉需要消化几个小时,造成生活麻烦之极。凯西发现该人在法兰西路易13世时是皇帝的一名侍卫官,忠诚尽职,但好吃。后来一世在波斯宫廷任御医时也是一位美食家。由于这两世在饮食上过度放纵,造成今生进食困难,需要以对等的节制来补偿。第三种称为象征型业力(Symbolic Karma)。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个青年自幼贫血,治疗全都无效。原来在五世之前他曾在秘鲁做当权者时,手段残酷,信奉“血流遍地”,从而导致他“今生贫血”。凯西的治疗案例,展示了生生世世的业力对今生命运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瑟敏纳拉博士用20年的时间对凯西的发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之一是:每个灵魂不只活一世,而是多世。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六):《轮回转世与生物学--于此相逢》

伊安·史蒂文森:《轮回转世与生物学 – 于此相逢》

Ian Stevenson, M.D., Where 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Intersect, Paeger Publishers, 1997.

根据几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现代西方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轮回转世,并且相信这一事实的人数还在不断地回升。这要归功于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不懈努力。而在这些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自1961年以来,史蒂文森教授便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轮回案例,迄今已有40个年头,收集到的案例已有2600个。

《轮回转世与生物学 – 于此相逢》是史蒂文森教授在同年出版的两卷医学巨著《轮回转世与生物学:胎记和先天缺陷的病因》一书的缩略本。原书两卷内共含225个详细的案例以及大量的文件、参考资料、表格和脚注等。本书只收了其中112个案例的摘要性介绍,篇幅只稍多于原书的十分之一。对于不想了解案例细节或作研究的广大读者来说,本书远比原书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只花费十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就能对原书浩瀚内容获得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本书作者也希望有研究能力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进而产生研读原书的兴趣。

史蒂文森教授1961年去斯里兰卡和阿拉斯加调查过三个与胎记和先天缺陷有关的案例。几年后,他便计划从收集到的众多案例中编写一本研究这类案例的专著。这一想法是基于他对这类案例特殊重要性的逐渐认识:首先,比起轮回案例研究中的任何其他证据来,胎记和先天缺陷是更直观、更客观、任何假设都抹煞不了、甚至时间都洗不掉的有力证明。证人的证词可因记忆不牢而出错或者几位证人说法不一而失效,但胎记和先天缺陷没有这些问题;其次,已经离开前世身体的灵魂可以把前世身体上的极其特殊的伤残缺陷带到今生的身体上,并在完全相同的部位明白无误地显现出来。而且这类例子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堆,反对者有何话说?再者,这类案例为当代医学中一类疑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解释。观察发现,成年人平均每人有15个胎记。除了家族史可解释同一位置的遗传性胎记外,对于为什么一个人会在身体某一特定部位有胎记,至今没有任何合理解释。现代医学为先天缺陷确认了三个原因:基因的因素,某些病毒性感染,以及某些化学药品(如萨立多胺和酒精)的影响。但这些再加上其他可能的原因,也只包括了不到一半的先天缺陷。至于为什么这人有而其他人没有,为什么偏偏在那个部位有,也和胎记一样没法解释。轮回转世的基本原理加上本书案例研究的特殊结果,为这一类疑难问题提供了唯一合理的解释。

另外,作者还指出了记得前世的小孩普遍共有的四个特点以及与胎记和先天缺陷有关的案例中经常伴随的特殊现象。一些在轮回案例研究中普遍视为常识的现象,在现代科学中却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恐惧症,怪癖,性反转,无端的恨与爱,直到小孩子在游戏中任何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比如一小孩在游戏中总把一根绳子拴在颈上,那是因为他前世上吊自杀的原因;一小孩经常把其他孩子叫做自己的学生,因为她前世的职业是教师。这些简单的结论不但解释了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中许多常见而又难以解释的现象,而且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捷径。

作者根据案例特点把全书案例分成了许多类。下面的故事梗概是“先天缺陷的极端情形”中的一个。

马茗芯1956年10月12日生于缅甸的一个乡村。其母怀她之前,其父披庭梦见一个熟人辛孟,说想转生到他家里来,当时他还不知辛孟已死。辛孟长期在外用卡车跑生意并缠上一个女人,其妻知道后于绝望中喝了电池酸液而死。四、五年后,辛孟于一桩拦劫凶杀案中丧命。据见过尸体的人说,辛孟双手的手指都被砍下来了。马茗芯五岁时开始谈到她前世的生活,回忆起前世曾被四个男人中的三个用刀杀死。当那些人向辛孟砍第一刀时,他用手去挡,手指被砍下。马茗芯确信辛孟的岳母雇人杀了辛孟为女儿报仇,因此与她关系一直不好。马茗芯年轻时曾在服装上表现男性化,有时在说话中使用阳性动词形式,并对自己是个女子表示抱怨。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七):《不学自会的语言--对特异外语能力的新研究》

史蒂文森教授:《不学自会的语言--对特异外语能力的新研究》

Ian Stevenson, M.D., Unlearned Language – New Studies in Xenoglossy,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1984.

根据几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现代西方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轮回转世,并且相信这一事实的人数还在不断地回升。这要归功于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不懈努力。而在这些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自1961年以来,史蒂文森教授便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轮回案例,迄今已有40个年头,收集到的案例已有2600个。

所谓特异外语能力(xenoglossy),就是没有经过常规方法的学习而具有的使用一种外语的能力。在轮回转世的研究中,有的孩子回忆起自己前世曾在另一个国家生活,并能在不同程度上记起前世使用过的外国语言。如能证明这个孩子在今世不可能通过常规方法学习这种语言,则这种案例就能为轮回转世的真实性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

在史蒂文森教授1966年出的《二十案例示轮回》中,他就已经在一些案例中提到了这种现象,并在该书引论的一条脚注里宣称他要出一本这方面的专著。但直到1974年,才出版了他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本专著《特异外语能力--一个案例的回顾与报道》,记录了一个名叫詹森(Jensen)的美国人记起了前世曾在瑞典生活,并能在催眠状态下使用瑞典文。《不学自会的语言--对特异外语能力的新研究》是他在这方面的第二本专著,由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全书223页,包含两个案例。这两本书中的三个案例是迄今为止史蒂文森教授在这一专门领域里仅有的可以单独立案的案例,由此可见这类完整的案例是何等的稀少。(特别是考虑到他手上有二千多个案例!)

这类案例极其稀少的原因:首先,虽然每一个人都在转世中不断地轮回,但转生到另一个国家去的人却相对地要少得多。因为每一世的轮回都由前面生生世世的所作所为(业力)而定。转生到哪里,与哪些人产生社会关系,都是围绕业力的平衡来安排的。如果你从来没有和外国人有过瓜葛,你转生到那里去干什么?只有那些卷入了“涉外事件”的人才有这种麻烦。尽管随着各个地区和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多,卷入“涉外事件”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比起世界总人口来,仍然是少数或极少数;其次,当一个小孩的父母听到这个小孩说到自己前世的生活时,他们至少知道他说话的内容。如果他们相信轮回,就会把他当作一个案例来对待。但如果这个小孩是用一种他们完全不懂的语言在讲前世的事,他们不管信不信轮回都无法把这个案例发现出来;再其次,即使小孩说的单词和句子被父母发现是一种外语,要留下足够多的语言记录和证明也是很难的。小孩记起前世,多数在五岁以下。那个时候连自己的母语都还在发展中,要同时用好另一种语言谈何容易。其实,史蒂文森教授目前两本书中的三个案例都是成年人的偶然发现。成年人中能记起前世的人本来就少之又少,还要刚好是转生到外国去的,这种机会就太小了。

本书两个案例中的第一个是美国人,前世的名字叫格雷琴(Gretchen)。其夫是基督教循道公会的一个牧师,也是一个懂得一点“往世疗法”的业余催眠医生。1970年5月她背痛,其夫用催眠法给她治疗。进入催眠状态后,其夫问她,“你的背痛吗?”她竟出乎意料地用德语回答道“不”。从那以后,她便在催眠状态下越来越多地记起前世在德国某地的生活,并用德语讲述出来。她的德语不太流利,有些语法错误,但确实描述了许多往世的事情,特别是关系到宗教和家庭生活的细节。1973年本书作者去参与调查,夫妇俩很合作,教会曾出面干涉,后因其夫态度坚决而坚持下来。为了证实她确实没有通过常规方法学过德语,不但去她老家访查乡亲,还专程去了纽约作测谎仪实验。

第二个案例来自印度,她今生名叫乌塔拉(Uttara),前世名叫沙拉达(Sharada)。乌塔拉在一个私人医院里治病时碰到一个瑜伽师教人冥想。她学以后就开始记起自己的前世沙拉达在孟加拉国的生活。她无需催眠就能自由地进入“沙拉达状态”,然后就只讲孟加拉语,连衣着也改成孟加拉妇女的风格。她的孟加拉语很流利,讲出了许多往世生活的细节。并且,最重要的是,她往世在孟加拉国生活的地方和家庭都得到了调查和证实。她在乌塔拉和沙拉达两种“状态”中跳来跳去,有时一个月变两次“沙拉达”,其持续时间从一两天到七周不等。她的父母苦不堪言,专门雇了一个讲孟加拉语的人在家里等着。一旦女儿变成“沙拉达”,便由雇员进行语言沟通。但这时他们便完全“失去”了女儿,因为她不但语言变了,一切举止习惯都成了一个毫不相识的孟加拉人。他们为了“留住”女儿不再变成“沙拉达”而到处求助。求了宗教界又求医学界,最后求到了心灵心理学(parapsychology),但都毫无用处。不过侥幸的是,也都毫无害处。本书作者于1976年5月与“沙拉达”会面,并先后请过八位孟加拉语专家参与对“沙拉达”所讲语言的细致鉴定。

本书作者对语言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分析特别能体现他一贯严谨的研究作风。他并且大胆地指出:语言学家可以从这类案例的研究中学到某些有价值的东西。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八):《转世之间》

维顿博士和费舍:《转世之间》

( Joel L. Whitton, M.D. Ph.D. and Joe Fisher, Life between life: scientific explorations into the void separating one incarnation from the next. Doubleday & Company, Incorporated, October 1986 )

相信轮回的人认为,人世是个巨大的舞台,有缘份的人们在生生世世中演绎着一段段故事,以漫长的时间清偿彼此的恩怨。那么当我们暂时退出舞台时,我们在哪里?我们在做什么?维顿博士和费舍合作发表于1986年的《转世之间》一书可能是第一本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著作。

维顿博士是在1973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的,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积累了三十几个详尽的案例。这些受试者在维顿博士的引导下,进入类似佛家打坐入定的催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仅可以重新经历自己的很多前世,而且可以进入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对于第一次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那里的壮观往往令他们惊叹得无以言表。那里没有俗世的时间和三度空间的概念,也没有俗世的逻辑和顺序。在那个状态中,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美好,生命之间无须语言即可以通过思维传感的方式进行交流。相对于俗世,在那里的自我才是更为本质和真实的自我。

在彼岸世界,一个人会来到几位长者面前,这些长者会让他(或她)回顾自己刚刚过去的一生。那种回顾就象全息时空影片,一生中事无巨细瞬间完全的展现出来,包括人在俗世中没有意识到的情节,如自己无意的言行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或自己当时并没意识到的潜在的危险。在尘世中,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过错找各种借口掩盖,可是在那个精神世界里,人们不再文过饰非,只会为自己的过错深深痛悔。长者们会和他一起分析过去的生生世世,并安排他的来生,以弥补自己的过错或更好地提高自己。人们都是群体转生,在一世又一世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来生的安排就如同一个写好的剧本。有宿命通功能的人可以看到这些记录。

既然人的一生是被安排好的,那么是不是俗世中的人们只是一个个被命运所摆布的木偶呢?并非如此。人的一生安排并非很稳定,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的变化。在极特殊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发生很大的改变。以下就是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叫史蒂夫的人在年轻时很仇视他的父亲,当时他的父亲身患重病住在迈阿密的护理病房。史蒂夫很少去看他,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觉得一定要去看望他。当他来到病床前时,发现父亲的呼吸管掉了下来,致使他呼吸困难。他想了一想,就跑出去大声喊来护士马上换了个呼吸管。一些年之后,在他29岁那年,他在俄勒冈州的一个小镇遇到一起车祸,被一辆卡车撞倒,但非常幸运的是他只是大腿骨折,而没有性命之忧。

史蒂夫40多岁时接受维顿博士的催眠回溯,在入定中他发现他看望父亲和路遇车祸都是在这一世转生前被安排好的。他的父亲在前几世都曾加害于他。命运的安排是史蒂夫很可能在看望父亲时见死不救,而他本人将在车祸中丧生。可是史蒂夫经受了这次考验,救了父亲。他的命运安排本来是到车祸为止,可是他在看望父亲时的善念使他在车祸中逃过劫难,从而改变了命运的安排。于是他下几世的一些安排被前移到这一世。

维顿博士是多伦多大学的一位受人尊敬的心理医师。费舍在1982年对他进行采访时,他当时不愿把他积累的研究结果公诸于世,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学术生涯会受到影响,同时他也担心可能来自于宗教原教旨信徒的攻击。直到1984年他才鼓足勇气和费舍合作把他十年来的研究写出来。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关于转世之间的状态的描述,后半部分是几个具体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对一个生命千年因果的解读。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九):《轮回型案例(四卷本)》

伊安·史蒂文森:《轮回型案例(四卷本)》

Ian Stevenson, M.D., Cases of Reincarnation Type, Vol. I – Vol. IV,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1975-1983.

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不懈努力使得现代西方人中相信轮回转世这一事实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地回升。根据几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现代西方人在不同程度上相信轮回转世。而在这些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自1961年以来,史蒂文森教授便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轮回案例。而自1996年他的《二十案例示轮回》出版后,世界各地发现、报道和要求调查的轮回型案例便骤然增多并一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史蒂文森教授相信,有待发现的案例一定还有许多,因为每当去一个村里调查案例时,经常会有另外一两个人来报告新的案例。在迄今为止的40个年头中,他收集到的案例已有2600个。考虑到每一个常人的生命都一直在转世中不断地轮回,而现代科学对轮回转世的研究已经不可逆转并不断地揭示出新的事实,将来必定会有一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前世甚至更多世,而当他们谈起自己的前世时,就会象我们谈到昨天看过的一部电影或者一台戏那样寻常和自然。

《轮回型案例(四卷本)》在案例上与《二十案例示轮回》基本相同。其中第一卷包含十个印度案例,出版于1975年;第二卷包含十个斯里兰卡案例,出版于1977年;第三卷包含六个黎巴嫩案例和六个土耳其案例,出版于1980年;第四卷包含七个泰国案例和五个缅甸案例,出版于1983年。总共44个案例,1439页。每一案例一般都以一个介绍案例和调查情况的概要开始,使读者对全案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便在细节性的资料和证据上进一步展示全案。本书中每个案例所占篇幅,比起《二十案例示轮回》来,平均多了将近一倍(33页对18页)。

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指出:

  1. 本书四卷加上作者第一本书(共有64个案例),澄清了一个事实:无论你对这些案例作怎样的解释,你都得承认,对前世的记忆是一个反复出现多次的现象,而决非什么罕见的反常行为。大量的案例对于从一个群体或整体内抽出的模式也可提供更为确凿的描述;

  2. 作者做了极大努力,对那些回忆起往世的儿童进行跟踪观察和持续性的研究,直到他们进入青春期甚至成年期。本书中的案例一般都经过了八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追踪观察。作者通常都至少有两次追踪访谈,而他在那些国家的助手还有更多的机会,并且是不经翻译直接和当事人对话;

  3. 本书案例从发现到进入调查的时间一般都在两年之内(比以前缩短了)。由于记起前世的人(多为儿童)随时间推移而忘掉这种记忆的情况大不相同(有的忘得很快),因此及时介入调查就很重要。特别是在(今世和前世的)两个家庭还没有任何接触之前调查,还能防止因两家的交流而产生后天信息搀入的可能;

  4. 比起《二十案例示轮回》来,对于那些与前世有关的言行、尤其是与前世生活中特殊言行相对应的言行,本书包含了更多这方面的资料。作者在每个案例中通常都要专设一小节介绍当事人反常言行方面的表现。

随着研究案例的增多,作者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都更趋成熟和完美。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那些因前世生活中的疾病或灾难性遭遇而导致的今世的胎记、畸形或疾病的案例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对其他众多轮回型案例的解释,以及对生物学和医学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深入理解。虽然作者也在这几卷书中收入了一些具有这类特点的案例,但这类案例的大多数已集中到今后将要出版的专论中(即1997年出版的《轮回转世与生物学 – 胎记和先天缺陷的病因》)。

作者条分缕细地介绍了自己研究方法的细节:收集证据和证词,当面访谈,所得资料中可能有的错误的来源,访谈所得资料的可信度,分析资料发现错误的可能性等等。随着手中拥有的案例数目不断增加,作者正在通过大量的计算机分析来找出一些与文化背景有关的案例模式。

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案例的内容,作者在每一国家案例的前面都有一个背景方面的介绍,其中对该国宗教信仰情况的介绍尤为深入细致,充分显示了作者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和严谨的研究作风。其对东西方宗教的广博知识也间接增加了自己所研究案例的可信度。下面仅依原书次序,对每一国家案例特点作最简单的提要并从该书案例中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综其概要,使读者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其中提到的印度教、耆那教、小乘佛教(包括僧伽罗教派)和德鲁兹教派都是承认轮回转世这一事实的,只有阿拉维教派情况比较复杂。

印度:案例对象主要为印度教和耆那教徒。在1975年已有105个充分调查过的案例,其中60男,45女,6个性别改变。一些案例未能公开或流产的原因:从男人转为女人的不愿公开;从极高阶层转到很低阶层的不愿公开;宗教偏见,如一个前世为基督徒的今世成了佛教徒,便使调查流产;在家族内部转生的,也不愿公开。(比较:特灵吉人还专门希望在家族内部转生哪!) 下面是一个颇有教益的案例简介。

比申·钱德·卡普尔(Bishen Chand Kapoor) 生于1921年2月7日。才10个月时便喃喃呼出一个陌生城市的名字“皮尔维”,后来知道与其前世有关。能讲话后讲出许多前世生活的细节,经查证发现与1918年死去的拉赫米非常吻合。拉赫米是一个富豪地主的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17岁读小学六年级时退了学。其父死后留下大笔财产。他花天酒地、整日沉溺在衣食酒色之中,无所事事。其父生前慷慨好施,他也花钱如水。他与一个妓女帕德玛特别近乎。一天他见另一男人从她住处出来,便立即从自己仆人手中夺过一枝枪将其击毙。此事发生于1918年,他于同年12月死去,大约是32岁。比申从小抱怨家贫,对其父说,“我的仆人也不会吃这家里作的食物”。又怪他父亲没有修房子,并把披到他身上的棉衣扯坏,要穿丝绸衣服。家中其他人都吃素,他便偷着吃肉喝酒。1944年他23岁时已经有一收入不高的工作。一天他见了帕德玛(已经52岁),竟兴奋得当场晕倒。当晚因旧情复萌而提了一罐酒去帕德玛住的小山上与之相会。帕德玛一见大怒,“我都是你母亲的年龄了!你(过去)已经把什么都丢光了,你又想把什么都丢光?”摔破了他的酒罐,把他打发回去。从那以后,他逐渐反思,比较两次人生,渐有所悟,认识到前世所为、特别是杀人,造成了今世的贫穷逆境,并开始对自己一直夸耀的前世生活感到悔恨。

斯里兰卡:案例对象都是小乘佛教中僧伽罗教派教徒。在1977年已有80个充分调查过的案例,其中38男,42女,6个性别改变。这些案例中前后两世的生活环境相差比较大;出生前的预兆性托梦常以动物形式出现,如大象、蛇和鹦鹉等;暴死的比率较高;与缅甸和泰国不同,这里的案例对象一般不记得“中阴期”(前世死后、今世未生)时的事情。下面是一个罕见的能记得前面某一世为动物的例子。

瓦尔纳西里·阿迪卡里(Warnasiri Adikari) 生于1957年11月9日。四岁多时开始讲他的前世,找到前世亲人(母亲、妹妹等)后,给出许多令人信服的证据。1962年6月28日“锡兰日报”有报道(斯里兰卡旧称“锡兰”)。1973年3月他准备正式进庙当和尚。在他出家的仪式上,来看的人特别多,讲话的人也提到他记得前世的事情。他的前世叫阿难达,生于1926年10月26日,其父为小学校长,其母为小学教师。他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作,主要靠父母养着。他用一枝枪打乌鸦。其母(佛教徒)不承认他打过更大的生物,但他一个妹妹说他确实打死过一些野兔。刚好他三十岁那天,午饭后突然发病,失去知觉,进医院不一会儿就死了。除了前世以外,他还记起另外三世的一些生活片断:阿难达的前一世,其父是个陶瓷工人。他不想再作陶瓷工人,便在一个中国店里找了个牙科技术员工作。他说他的手指被磨牙齿的轮子弄伤过。他喜欢划船,有一次船翻后被淹死。这些说法部份地得到了证实;在阿难达于1956年10月26日急病死去后,他曾转生为一只野兔,生活在今世父母的房子附近,并记得自己吃植物叶子和被人用枪打死;那以后他曾转生为今世父母的一个儿子,但生下来一小时后便死了,其母证实那是她的第一个儿子,只怀了七个月。瓦尔纳西里认识到之所以变为野兔被人枪杀,是因为自己前世枪杀野兔的原因。对多次前世的记忆和反省,或许促成了他最后出家为僧的决定。

黎巴嫩:案例对象都是穆斯林中德鲁兹教派教徒。1980年在黎巴嫩和叙利亚已有77个案例经过研究,其中57男,20女。德鲁兹人相信德鲁兹人总是转生为德鲁兹人;相信灵魂总是倾向于转生为同一性别的人,因此不承认“转生为异性”的可能性;相信“立即转生”(即没有“中阴期”,此点与耆那教相同);他们声称自己对前世的记忆不因年龄增长而淡忘(这在其他群体中非常罕见)。下面是一个“冤家变母子”的案例简介。

佐黑尔·沙尔(Zouheir Chaar) 生于1948年6月21日。大约才两岁,就开始责备他妈妈萨米雅“偷水”。不到三岁时,他偶尔经过前世家门口,认出了前世的房屋及家庭成员,还清楚地知道前世家产的地界。原来他的前世就是已经死去的另一村里的雅米尔。雅米尔生于1913年8月25日,他家和萨米雅家有毗邻的土地,并共用一条水渠的水来浇地。年轻时的萨米雅经常没等雅米尔家的地浇完就把水渠里的水引到自家的地里。此事使得雅米尔极端愤怒。他曾请求萨米雅全家和一些外人一起来查看水渠的闸门。据萨米雅哥哥沙欣说,雅米尔很恨萨米雅,并说过他永远也不想再见到萨米雅。但他和萨米雅争吵而起的怨恨并没有扩大到萨米雅全家,相反,他与萨米雅哥哥沙欣非常要好。他甚至要求他父亲在遗嘱中把与萨米雅家相邻的土地留给他,以便他能经常与沙欣见面。雅米尔三十五岁时生了病,过了十来天后,于1948年6月21日(佐黑尔出生那天)去世。佐黑尔小时候不愿和他妈在一起,反而更贴近他父亲。萨米雅说,她儿子和她在一起时总是神经紧张,而且一旦责备他的什么过错时,他便马上搬出她年轻时“偷水”的事来回应。在佐黑尔最多不过三岁时,他还说过要把前世(雅米尔)的遗孀娶回来,以便把自己前世的孩子归还自己。但他三岁时,遗孀嫁给了她自己的姐夫萨里姆。佐黑尔在五岁时说过他想杀死萨里姆的话。但在五岁以后,佐黑尔开始对母亲好起来,大约十岁时便不再说起他母亲“偷水”的事。但他对前世(雅米尔)家中的成员十分钟情,雅米尔家中的人也完全把他当雅米尔来对待,甚至雅米尔生前子女的婚姻都要征求佐黑尔的同意。在佐黑尔十六岁时,雅米尔的两个弟弟发生了争吵,最后还是由佐黑尔去平息了这场纠纷。

土耳其:案例对象都是伊斯兰教什叶派支派的阿拉维派教徒。与本书中提到的其他宗教不同的是,阿拉维派教徒对轮回转世的看法很不一致。作者着重考虑了土耳其中南部相信轮回转世事实的阿拉维人。到1980年共研究了133 个案例,其中98男,35女,105个找到了前世(这个高比率与斯里兰卡形成对比),没有发现一个转生为异性的例子。暴死比率较高;生前预兆托梦很普遍;因前世生活而引起的胎记、畸形经常出现于这些案例中。下面是一个情执比较深的案例简介。

伊斯梅尔·阿廷克利什(Ismail Altinkilic) 于1957年9月30日出生在阿达纳。在一岁半时向其父讲出许多前世生活的细节,包括他、他的两个妻子和三个孩子的名字、向他借债的几个人以及残杀他的凶手的名字。那以后,他便坚持说自己的名字叫阿比特,并多次要求带他到阿比特家里去。在他如愿以偿地见到阿比特家的人后,他们确信他就是阿比特的转世。1962年8月,土耳其和其它国家的报纸报道了这一轮回案例,引起人们关注。阿比特生前是个菜农,住在阿达纳的另一个区。他有两栋房子、两个妻子,第二个妻子有五个孩子,并在快要生第六个孩子时被杀。他还雇有工人为自己种地。1957年1月31日晚,他的一个雇工去叫他到马厩里去一下,说是动物生了病需要检查。当他俯身检查动物时,凶手用一很重的铁锤打在他头上。他的第二个妻子舍希迪见丈夫好久没回来,便去马厩看他到底出了什么事,也被以同样方法残杀。阿比特和舍希迪的两个最小的孩子也在当晚被杀。事后五人被捕,其中两人被释,一人判监禁,两名主犯拉马赞和马思大发被判死刑。伊斯梅尔对前世家庭情执很深,小时候坚持不用伊斯梅尔的名字而用阿比特的名字,直到七岁了别人叫他伊斯梅尔也不答理;他还迫使父亲同意了用此名去学校注册;见到阿比特的第一个妻子,他(当时是个几岁的小孩)便叫他妻子并亲吻她;当她把他抱起来时,她满眼泪花而他则泪流双颊;他父亲有时屠杀牲畜,他就叫他把最好的肉留起来做成菜肴给前世的家中送去,遭到拒绝后,他会一哭几个小时,并且不吃东西;听到阿比特的母亲去世,他哭了,当天晚上没有吃晚饭;听到阿比特的儿子去参军,他感到很愤怒,因为没有人提前告诉他。

泰国:案例对象都是小乘佛教教徒。泰国人口的94%信小乘佛教。在1983年有38个充分调查过的案例,其中22男,16女,4个性别改变,35个找到了前世,20个案例中有胎记或畸形,21个在中阴期有记忆,其记忆有下面的特点:1. 死后看到自己的尸体、葬礼或其它发生在家中的事件;2. 许多人记得和一个“穿白衣服的人”相见,似为圣者,指引他们到下一次转生的家中;3. 许多人说在出生前这个圣者给他们东西吃,通常是果子,吃后会洗掉前世的记忆。下面是一个十分罕见的、中阴期记忆清楚而又能长期记得转世细节的案例简介。

超空和尚刚出生后,他舅舅奈楞便因病去世。下面他生动描述了奈楞死亡和转世的细节。“我(奈楞)已经断断续续病了几个月,躺在床上。妹妹南仁已有足月的身孕。有一天亲戚们说:‘昨夜南仁生了个可爱的男孩’。我想去看妹妹,却掌握不了身体的平衡,叹了口气便合上了眼睛。就在这时,我觉得恢复正常了,很有力气,身体轻得没有重量。我去和房里的亲戚们谈话,可他们看不到我。我拽拽这人的手,拉拉那人的胳膊,没人理我。亲戚们要走了,一个人过来摸摸奈楞(我)的脚。他们哭起来,很伤心,外面的亲戚朋友们也都涌进房来。此刻,我发现我无处不在:我可同时在两三个不同方向看到人们的活动、听到他们的声音,快速地四处活动,不饿也不渴,也不觉得累。在葬礼期间,我感到自己被提升起来,不论其他人坐着还是站着,我总比他们高。我(奈楞)的尸体被火化后,忽然想到妹妹南仁。想去看南仁的念头一出,我转向她房间的方向,瞬间就到了那里。婴儿正和妹妹一起熟睡,我想:‘我怎么样才能抚摸亲吻他呢?’南仁醒了,睁开眼睛看着我说:‘哥哥,你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请不要再出现在我们面前,不要再牵挂我们。’我不好意思地躲了起来。一会儿,我又想看一眼孩子,妹妹再次睁开眼睛说了同样的话。我又退开了。虽然想留下,可我知道我必须走,但离开之前想好好看看那孩子。这次我离得远一点,伸出头去看过孩子,准备走了。就在回头的瞬间,我的身体象陀螺一样快速地旋转起来。我无法平衡身体,用手蒙住头、脸和耳朵,然后失去了知觉。恢复知觉后,不知我在哪里。记忆中知道不久前我是奈楞。后来,我认出了来看我的人,向他们挥手想叫他们,却只发出婴儿的声音。在我学说话和走路期间,一天外祖母来了,我叫‘妈妈’,因为过去的记忆控制着我。外祖母指着南仁:‘如果我是你的妈妈,她是谁?’我说:‘那是我的伊玛’(泰语意为小狗,是对比自己年纪小的人的昵称。)外祖母接着问:‘那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是楞。’我很奇怪他们居然认不出我。这时,在一旁的南仁突然说:‘难怪我产后几次见到哥哥。他一定是转生了。’又问我:‘如果这样,孩子,你的妻子叫什么?你住在哪里?’等等。我准确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这样,家人终于确信奈楞转生了。”超空对前世的印象一直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褪去,直到六十多岁时还保持着新鲜而生动的记忆。他把这归因于在上一世,他(奈楞)勤于打坐。

缅甸:案例对象都是小乘佛教教徒。在1983年有230个充分调查过的案例,其中128男,102女,65个性别改变,185个找到了前世,107个有出生前预兆托梦。在中阴期的记忆与泰国案例类似。在缅甸记得前世的人很普遍,以至于有一个专用名词“再生人”来指这些人。下面是一个有着中阴期转世细节的案例简介。

索巴纳大师快十六岁时去一座寺庙当小沙弥,后成为正式僧人。下面是他对自己转世过程的陈述:“从小我就记得我的前世是一个土地勘测员,名叫孟波锡。36岁那年,我因发高烧、呕吐和腹痛被送进医院。我清楚地记得是坐着敞蓬牛车去的,当时天下着雨。到医院后做检查,医生说我需要动手术,以后的情况我就记不起来了。然后我发现自己身处丛林中,孤身一人,感到悲伤、饥渴和沮丧,但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我穿着平常的衣服和凉鞋,留着长发,头上裹着一条毛巾。我好象在丛林中游荡了两、三个小时,遇到一个身着白衣的白胡子老人,肩膀上披着一条白围巾。看见老人后,我所有的沮丧顿时消失。他叫我的名字,告诉我必须跟他走。我跟着他走了大约一小时,到了我家的屋前,门口有一段篱笆和一棵树。老人让我在树下等着,他进屋去了。五分钟后他走出来说:‘你得跟我去另一家。’我们向西走。距我家大约七栋房的距离是村长的家。老人再次让我在屋前等他。他进去约五分钟后出来,把我叫进去对我说:‘你得呆在这里,我要回去了。’随后他就消失了。我看到屋里的人,但以后的事情又不知道了,直到我意识到现在的自我存在。前世的妻子玛雪婷梦见一个穿白衣的老人来对她说:‘我把你的丈夫送到村长家里去了。’次日清晨,玛雪婷跑到村长家里和他妻子(蕾肯女士)讲了自己的梦。蕾肯女士自己也梦到了那个老人,那天晚上来告诉她,要把孟波锡作为她的家庭成员委托给她。然后他走出去把孟波锡带进屋里来,随后就消失了。从那天以后,蕾肯女士就怀孕了,我便转生为村长的儿子。大约两岁时,我已经能够讲述这些事情,记得前世所有的亲属、朋友、家产、甚至旧债。”孟波锡年青时去寺院当过三个月小沙弥,每天贡奉食物给寺里的和尚,并对他们的佛学研究饶有兴趣,曾希望当一名学者。他去世的前一年,捐给寺院1000缅元,用来买一部巴利文的“三藏”经典,供寺里的学者使用。相对他每月45缅元的收入来说,那是不小的数目。索巴纳先生认为他前世(孟波锡)的慷慨所积下的福份使他得以今世成为一名学者。

由于现代科学的影响,许多人都在谈论超常现象研究中的可重复性(即在任何指定的时间和控制的条件下提供令人信服的超常现象的演示)。作者认为,不久的将来可能提供对一些超常现象的可重复演示,但目前不会有任何一个超常现象的研究者愿意和能够安排一次这样的实验演示。然而,以这种方法提供一个轮回型案例却要有把握得多。作者信心十足地说道,“我可以用指头在地图上指出几个国家并绝对保证,如果一个调查人员到我所指地方的50公里甚至10公里之内,他就能找到与本书中描述的案例相类似的案例。”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十):《往世疗法》

莫瑞斯·内瑟顿、南希·雪弗林合著:《往世疗法》

(Morris Netherton, Ph.D. and Nancy Shiffrin, Past Lives Therapy, William Morrow & Company, Inc., N.Y., 1978.)

“作者一再明确地表示,他相信轮回转世确实存在,但他的相信不是来自宗教,而是来自自己的观察和逻辑推理,基于自己经手的案例和独立的研究。他觉得转世的理论最符合逻辑地解释了他所遇到的现象。”——《往世疗法》

现代西方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轮回转世,并且相信这一事实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这归功于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不懈努力。在这些医学家中,内瑟顿博士是使用往世疗法进行轮回转世研究的最重要的先驱者之一。

往世疗法有着简单而健全的原则。虽然它的神奇疗效使得许多人难于理解甚至进而怀疑,但除了把轮回转世这一事实作为它的基本假设之外,它与神秘学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对不相信轮回转世的病人也有同样的疗效。往世疗法的另一个基本假设是无意识心理(unconscious mind) 的存在,这也是许多其它精神疗法(psychotherapy) 都采用的假设。往世疗法认为前世(以至多世)的事件也象今世的事件一样,对病人的言行要产生影响,因为那些事件与今世的事件一样清晰地记录在无意识心理中。往世疗法就是要帮助病人重新体验以往的恐惧、悲伤等痛苦,从而让病人从那种痛苦中“脱离”出来,达到治愈今世疾病的目的。

内瑟顿博士和雪弗林女士合著的《往世疗法》出版于1978年,是内瑟顿博士在自己十年往世疗法实践的基础上,向人们正式介绍往世疗法的专著,对于后来使用此法进行轮回转世研究的研究者以及使用此法治病的医师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书共有四部份。第一部份:找到往世。作者用实例解释了往世疗法的操作过程,明确解释了这一疗法的四个关键步骤;第二部份:十个病史资料。这些病史是用来演示往世疗法的各种治疗细节以及治疗效果的;第三部份:生命的轮转。作者根据自己十年的经验和研究,探讨了往世疗法中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几乎每一次治疗都会遇到的人生中三个特殊的时期:在子宫内的生活、出生时的体验以及死亡时的体验。虽然作者也提到了两次生命之间的时期(中阴期),但他认为(至少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没有什么用处,并且不太理解为什么其他人对这一时期那样重视;第四部份:推论和副产品及其意义。作者简述了西方人对轮回转世的一般态度以及研究现状,一再谦逊地声明自己的工作说不上科学实验,也没有作任何有条理的研究,但作者在这一部份提供了好些他自己作的病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书的最后,作者解答了十二个经常问到的问题并对全书作了一个简短的结论。

为让读者对往世疗法有一个实感,下面从本书第二部份选出一个(幽闭恐怖症)病史的简介。

科蕾,24岁,在第一次约见中描述自己的情形是持续地感到“被人猛推猛撞”、“不能呼吸”、“被困在混乱之中”,哪怕是在户外开阔地方,也经常有“墙壁就要围过来了”的恐慌感觉。她工作的公司倒闭了,她得作一些清理工作。“简直是一团糟。我看到周围的废纸、箱子和文件,真地开始打起抖来。我觉得简直是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推着团团转。几分钟我就得离开那房间出去走一走,甚至在外面我都在屏住呼吸直到快要晕过去为止。我简直没法再支撑下去啦。”

科蕾躺下,在引导下把那种被推着团团转的感觉和不能呼吸的恐慌再在心头过一遍。她开始描述……“一个男人抓住我双肩,……我在看着一个大板条箱,还没有我高。……他打开门把我一推,我摔了进去。他砰地关上门。” “我开始尖叫,用拳头敲打,但好象没有别的人。我颓然倒在一个角落里,蜷成一团,我在这里头不能伸展我的身子。我在角落里低声哭泣。最后有了一丝光线–我跳起来,开始砰砰地猛敲,但那是阳光,太阳出来了。我猛地坐下,又再站起来砰砰地敲打。我不能歇气,我的四肢在颤抖,那是一种恐慌。”(后来,科蕾和一群妇女被带到一个圆形的公共浴室里。)“我是个黑人,左肩上有块烙印。他们让我们在这个屋里走圆圈,用水龙头喷我们。越来越多的女人在挤进来。我是一个奴隶,……”(科蕾又被放回那个板条箱中不知过了多久。她被迫在自己所制造的污秽中生活。她试图长时间屏住呼吸,最后只得张大嘴巴呼吸她周围恶臭而令人厌恶的空气以图生存。我们又一次碰到了今世的症状。当她清理“乱七八糟”的办公室时,科蕾的呼吸困难就与她刚才描述的这类经历相关联。她奴隶生活的结局正好是一出典型的幽闭恐怖的恶梦)“他们把我们弄到船上,几百人放到一个底层货舱里,同样的恶臭、呻吟和黑暗。……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但听到巨大的劈啪声,是木头的声音。水开始从舱底涌上来。天哪,水,我们只是扭来扭去地蠕动着,绝望地,我不能移动我的手脚,而水却在涌上来,我看得到水,它在烧灼我的肺部,一点不象它是湿的,只是烧烤,我走了,走了。”“你在离开你的身体吗?”“是的,我不再在那里了。所有那些沉船的碎片都在我的下面漂浮着。”

科蕾最生动的回忆是在她出生的时候。产科医生遇到一个急诊产妇,就耽误了来科蕾母亲这儿接生。护士就哄她母亲“忍住”,“在医生来之前别让它出来”。科蕾治疗过程的两个主题在这里交汇了。在她进入这个世界的时刻,那个医生的行动控制了幽闭恐怖的局面。违背她自己的意愿而把她留在子宫里面,等着那个要来放她走的人。科蕾母亲的阴道一度被塞进冰块以推延胎儿的出生,两个护士还把她母亲的双腿拼命合拢。随着那个医生的到来,胎儿顺利产下。然而伤害已经形成。科蕾的出生情景触发了热箱恐怖、在卑贱与水的大海中的溺毙以及对自己的废弃物周围的“乱七八糟”的恐惧,这些就是控制着科蕾生活的事件。通过治疗,科蕾逐渐能调整环境并最后意识到她已经不再张着嘴呼吸了。

作者使用往世疗法时,每一次治疗主题都由病人自己叙述的问题来决定,时间大约是两小时到两个半小时,整个疗程一般是三个月(每周一次)。治疗的疾病范围很广,包括各种恐惧症、溃疡、(男女)性萎弱、酗酒、小儿多动症、习惯性感冒、偏头疼,以及口吃等等。还有一些是不属于心理治疗范围的,比如癌症和羊痫疯,也都获得很大成功。也有些病人在治一种病时另一些疾病不治自愈,因为那些产生今世疾病的往世事件可能不只产生一种疾病;这种“副产品”包括秃头生新发、视力增加,甚至(女性)胸部变丰满等等。由于作者坚信,任何疾病都是来自心理的某一层次,病人在治愈过程中必然也有心理上的改善。他们经常觉得自己周围的一切都在改变,声称他们的治疗过程把熟人、朋友和同事全都变得更好了;通过改变自己敌视或卑躬屈膝等讨厌的行为方式,病人发现原来一向回避或毁损自己的人也改变了态度;由于病人的改变给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伙伴可能突然间变得更合作了,他们的上司可能发现他们更值得提拔了。往世疗法的改进是如此的迅速,以至他人的反应可能显得有些戏剧化。另外,一些人通过回忆在母体内的胎儿生活,往往对父母产生善意。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病人不相信轮回转世甚至声称自己已经“证明”轮回转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疾病的好转和治愈,变得相信了或者无话可说了。

在谈到轮回转世时,作者说,“我明白,我是在担着得罪许多人而让另外许多人不相信的风险。”许多西方人对于科学的疗法还要用转世的概念来处理,实在难以接受。作者说,“尽管西方人觉得奇怪,轮回转世却是九亿印度教、佛教等教徒的主流哲学。对这些人来讲,生命多于一次的概念是一个事实。”作者一再明确地表示,他相信轮回转世确实存在,但他的相信不是来自宗教,而是来自自己的观察和逻辑推理,基于自己经手的案例和独立的研究。他觉得转世的理论最符合逻辑地解释了他所遇到的现象。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十一):《性灵之旅》

麦可·牛顿:《性灵之旅》

(Michael Newton, Ph.D., Journey of Souls: Case Studies of Life Between Lives. Llewellyn Publications,July 1994)

西方社会在近二十年来有许多关于轮回转世的书籍出版,这些书大多是讲述人在心理医师的引导下,进入到类似佛家打坐入定的催眠状态,对自己一个个前世进行回顾。牛顿博士发表于1994年的《性灵之旅》则与其它关于轮回的书都不同,在这本书里,牛顿博士描述了在他的引导下,他的受试者的意识穿越时空,进入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重温在那里的种种经历。

牛顿博士是一位获得加州政府认可的大师级的催眠治疗医师(state-certified Master Hypnotherapist)。在行医的早期,他对轮回转世并不当真。可是有一次,他为一位患有长期身体右侧疼痛的病人进行催眠治疗时,发现病人的疼痛来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世,他在法国作战时死于刺刀创伤。这次前世回溯使这位患者的疼痛彻底消失。从此以后,牛顿博士开始利用前世回溯进行治疗。刚开始,他有些担心患者的回忆不过是幻想而已。可是他很快发现患者的前世回忆是如此的真实和前后连贯,而且前世回溯的疗效又如此的神奇。

接下来,牛顿博士发现了一个更为广大的领域,通过入定状态下的受试者的心灵之眼,他得以知道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为牛顿博士开启这扇门的是一位中年女性。这位妇女感到非常的孤独和寂寞,当她结束了对前世的回忆后,牛顿告诉她回到她失去伴侣的根源,他还问她,她是否有一群朋友使她非常想念。突然,这个女子开始哭泣。当牛顿询问时,她哭诉:“我想念我们群体的一些朋友,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个世上这么孤独。”牛顿很迷惑,就问她,她的群体在哪里。她答道:“在我永久的家里,我正在看着他们!”

原来,无意之中,这位女士的意识飘入了彼岸的精神故乡,见到了自己所属群体中的生生世世的伴侣。从此之后,牛顿开始了对彼岸世界的研究。他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使受试者回归彼岸的引导和提问的方法,他也发现使受试者回到彼岸远比回忆前世更为重要。牛顿的受试者中有非常虔诚的教徒,也有无神论者,但大部份人居于中间,有着五花八门的人生哲学,可是当受试者进入彼岸的另外空间时,他们所描述的现象非常一致,一些人甚至使用同样的词汇。经过十年的研究,牛顿博士最终得出一个彼岸的模型。这本书基本上是以先后顺序描述人的灵魂在离开尘世到下一次转生的经历,其中很多篇幅是牛顿和入定中的受试者的对话。

在彼岸世界里,生命分属于不同的群体,他们群体转生,在一世又一世中扮演着各种亲近的角色。彼岸世界的生命非常美妙,是放射着智慧之光的能量,同时又可以变化成各种形像。智慧之光的颜色代表着生命的层次,按赤橙黄绿青蓝紫依次递增。彼岸世界的生命具有多层的等级,可是那种等级绝不同于俗世中的社会阶层的概念,高层的生命对低层的生命充满了慈悲和宽容。在转世之间,生命会来到几位长者面前,分析自己前世的经验教训,长者会安排他的下一世,使他弥补以前的过错或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

有的生命在地球上做了很邪恶的事情,他们会被送到一个类似急救所的地方,在那里他们的能量被调整。根据他们所犯下的罪过,他们可能会被很快送回地球,成为他人的暴行的受害者。精神世界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一个人的过错,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必须在某个来生以某种形式偿还。

人们可能偶尔感慨地提及缘份、命运等等。其实,这些词的真实意义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根据牛顿博士获得的信息,我们在俗世中的配偶、亲友、甚至仇敌都是我们来到俗世之前被刻意安排好的,生命在转生之前甚至会到一个被称为宿命之环的地方观看、体验来生的一些片段。您也许会问,既然人的一生都安排好了,那我们岂不是没有选择和努力的余地了?我们的善恶也不是我们的责任了?还不是这样。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如同一个人到一个大公司找工作去面试。面试的那一天他的日程包括在什么时间要见哪些人都被精确地安排,可是他在面试中的表现全在自己的把握。有的朋友会问,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日常意识不能记得我们的前世和转生之间的状态?这就如同一个学生上课之后做家庭作业,他不能事先知道答案,他只有在迷茫中摸索,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而人世就是一个让我们上下求索的大迷团。

在一个案例中,一位德州的商人在小时候刚出生后就被母亲遗弃在教堂门前,后来被一对夫妇领养,这对夫妇对他很刻薄。在入定的状态下,他回忆了他被母亲遗弃在教堂前的一幕,他是个私生子,当时他能感觉到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脸上,年轻的母亲伤心地吻他,说:我没有钱照顾你,我心里永远爱你。重温这一幕使他消除了对生母的怨恨。当他进入到转生之间的状态,发现这一幕其实是事先安排好的。他的母亲、他的领养父母都是他的群体中的人,他被母亲遗弃的缘起则来自于4000年前在靠近红海的阿拉伯半岛上他对母亲的伤害。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出写好的剧本,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是这个剧本中的精心构思的情节安排。

返回目录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十二):《性灵宿命》

麦可·牛顿:《性灵宿命》

Michael Newton, Ph.D., Destiny of Souls: New Case Studies of Life Between Lives. Llewellyn Publications. May 2000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诗仙李白对人生的感慨。既然人生不过是天地光阴中漂浮在命运之河上的一个梦,那么梦醒之后,我们的性灵又在何方?对于这个问题,牛顿博士在他的《性灵宿命》一书中给出了令人惊异的详尽解答。

牛顿博士是一位大师级催眠治疗医师(certified Master Hypnotherapist)。他曾在高等院校任教的同时开办自己的诊所。行医中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把催眠入定中的患者的意识推入前世,通过重历前世的创伤而彻底根除了患者今生的长期疼痛。之后他开始以前世回溯的方法治疗患者的病痛。在这期间,另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把患者的意识推入轮回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从此之后,他集中精力专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得出了一个彼岸的模型。他发表于1994年的《性灵之旅》一书按先后顺序描述了人在离开俗世,进入精神世界,直到下一次转生的经历。这本近300页的书目前已售出20万册,并被译成十种语言。

随着这本书的流传,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写信给牛顿博士询问他是否还有关于精神世界的更为详尽深入的信息。牛顿博士确实保留了一些他认为人们很难接受的信息没有发表。当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找牛顿博士进行入定回溯,可是他已处于半退休状态,人们往往要等很长时间。牛顿博士发现这些人都是精神层次比较高的人,他们有等待的耐心,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本身就是医师或教师,希望通过回溯之旅更深入地了解人生的真义,而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这些人在入定的状态下,给牛顿博士提供了更深入的有关精神世界的细节。在这期间,公众始终认为牛顿博士还保留了很多秘密没有公之于众。最终,牛顿博士决定出版第二本书,这就是发表于2000年的400多页的《性灵宿命》。

牛顿博士的受试者中有无神论者,也有虔诚的教徒,但他们在入定的状态下回顾转世之间的精神世界时,给出非常一致的描述:彼岸的精神世界纤尘不染、溢彩流光,脱去肉身的生命是散发着智慧之光的能量,能量的颜色代表着精神的层次。生命可以随意飘飞,并变化成各种形象,互相之间可以通过心灵感应进行交流。

精神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生命分别属于不同的群体,他们群体转生,在生生世世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俗世中人们的配偶和亲友往往是自己同一群体或附近群体的生命,尤其是配偶,常常是几生几世的伴侣。生命会到类似图书馆的地方研读自己的生命之书,那里面以影像的方式记录着他在红尘中的生生世世的一切。生命还会来到几位长者组成的类似委员会的面前,回顾和分析自己刚刚过去的一生,并被长者们安排下一世。对于上一世的过错,人们会非常的后悔,但在精神世界的生命不会为自己的过错找理由,他们会自愿地在下一世偿还自己的业债。有时,人们甚至会自愿选择艰难的人生从而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转生之前生命还会到一个宿命之环中观察和体验下一世的一些重要的片段。

在一个案例中,有一对姐弟,姗迪和凯斯,姗迪比凯斯年长很多,象母亲一样对待弟弟。凯斯是一个容易头脑发热的家伙,经常肆无忌惮地冒险寻求刺激。在二十七岁那年,凯斯患了肌肉萎缩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这种病会在几年内使肌肉退化,失去活动能力,病人最终不得不借助呼吸器维持性命并依靠吗啡缓解极度的疼痛。凯斯在两年后离开人世。

当姗迪在入定状态下进入今生转世前的精神世界,她发现她和弟弟是一个群体中的伴侣。在前几个世纪里的几个人生中,凯斯对别人的感觉很不在乎。作为一个很鲁莽的生命,凯斯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一世中遇到很大的挑战,使他能够变得更谦虚。他曾被警告说,如果他想加速他的提高,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磨难。凯斯说他已经准备好了。在宿命之环中,凯斯发现他会有一个运动员的体质,但会被ALS疾病夺去活动能力。姗迪说当时他的弟弟几乎违约退出。他在宿命之环中看到当疾病袭来时,他不得不依靠他的亲人,在开始时他会很愤怒、自怜,但他如果努力的话,他会学到他应该学到的东西。凯斯最后决定如约来到人世承受磨难,在他此生最后的日子里,他真的变得冷静、接受磨难,并感谢亲人给予他的帮助。

牛顿博士的这两本书平和、冷静、客观、翔实。在《性灵宿命》第一章的结尾,他说,他在书中所记录的是他所发现的关于精神世界的真理,而通向真相的道路可能有很多条。

返回目录


29 Mar 2017